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盟为何对谷歌开“天价罚单”?

2017年06月30日 07: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欧盟试图建立“保护性欧洲”,在不断收紧内部市场监管的大环境下,不排除欧盟反垄断机构未来再度对包括谷歌在内的外国企业“亮剑”。有欧盟人士认为,此案不仅使欧盟监管部门对跨国互联网巨头产生了震慑作用,还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他国政府效仿,其间带来的相关正负效应尚需观察。

  近日,欧盟委员会对谷歌公司开出了24.2亿欧元的“天价罚单”,创下欧盟反垄断史上的罚单金额之最。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司此前耗时近7年,分析了多达17亿个搜索指令,对谷歌在欧盟地区的商业行为作出了垄断定性,可谓“七年磨一剑”。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委员会竞争事务委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针对上述事件评论时认为,欧盟的这一决定“未来将构成对其他谷歌产品合法性审查的先例”。这似乎意味着,在欧盟试图建立“保护性欧洲”,不断收紧内部市场监管的大环境下,不排除欧盟反垄断机构未来再度对包括谷歌在内的外国企业“亮剑”。

  欧盟此次处罚决定可谓“蓄谋已久”。2010年,大量来自垂直搜索领域企业向欧盟投诉,指控谷歌凭借其搜索引擎市场优势地位,谋取网络商业竞争的“不正当优势”。欧盟委员会随后宣布对谷歌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由于谷歌在欧洲当地的平均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在部分国家甚至主导了九成以上的行业份额,欧盟委员会在开展此项反垄断调查时不仅考虑到了可能引发的市场连锁反应,也充分预估到了最终判决结果给美欧关系带来的冲击。因此,有欧洲媒体认为,欧盟委员会此番判决堪称“史上最富政治意味”的反垄断调查结果。

  欧盟为何选择在当前这个时间点对谷歌施以天价处罚?其深层原因或许还是来自于欧盟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

  当前,欧盟身处一体化进程“十字路口”,面对一系列考验,欧盟领导层亟需找到一个能够团结大多数成员国意见的“合作切入点”。对内,欧盟为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近期加快了对内部数字单一市场的建设进度。特别是在网络数据监管、电子商务环境规范等领域动作频频,表现“敏感”。据爱沙尼亚驻欧盟大使卡佳·泰勒近日介绍,爱沙尼亚在今年下半年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后,首要目标便是推进欧盟数字单一市场建设。在此期间,欧盟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己方市场利益不受侵害。对外,尽管欧盟依然自诩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但近期先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声称欧盟在贸易领域“不能继续天真”,后有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期间抛出建设“保护性欧洲”的提议,无一不是强调欧盟需要在全球贸易事务中“自保优先”。因此,有部分欧洲舆论认为,谷歌案在某种程度上是欧盟对“美国优先”的一种回应。

  不过,尽管这张“天价罚单”背后的政治意涵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但美欧关系的“基本盘”因此受到明显震荡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美欧近年来在贸易领域的“相爱相杀”并非新鲜事,双方在反垄断调查中互有攻守,在欧盟竞争总司格外“青睐”处罚美国大型跨国科技企业的同时,美国亦针对法国巴黎银行、大众汽车等欧盟跨国巨头还以颜色,双方“斗法”实际上已成常态。其次,欧盟的判决同样使部分美国企业受益。不少与谷歌存在竞争关系的美国企业此次亦在“背后捅刀”,包括微软、甲骨文、Yelp等美国企业不仅积极游说欧盟委员会开展对谷歌的调查,还在相关判决结果结束后第一时间表态“支持欧盟的决定”。最后,尽管存在政治背景,但欧盟在调查阶段始终强调“在商言商”,逻辑缜密。尽管当下美欧关系微妙,但鉴于欧盟自启动此项调查至今已有近7年时间,相关取证严谨细致,所抓“把柄”正中谷歌要害。因此,即使谷歌事后提出将“持续上诉”,但“花钱消灾”似乎已经是无法避开的选项。

  未来,欧盟处罚谷歌的影响或将持续发酵。据悉,欧盟委员会接下来还有可能对谷歌发起“利用安卓手机系统牟取不正当竞争优势”,以及“利用搜索引擎屏蔽竞争对手广告”两项指控。有欧盟人士认为,此案不仅使欧盟监管部门对跨国互联网巨头产生了震慑作用,还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他国政府效仿,其间带来的相关正负效应尚需观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 博)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欧盟复兴之路依旧挑战重重    2017年06月26日
  • ·欧盟经济复苏渐强 但挑战仍存    2017年06月26日
  • ·“一带一路”拓宽中欧合作视野    2017年06月02日
  • ·盼一带一路促欧中关系    2017年05月10日
  • ·英欧谈判立场南辕北辙    2017年05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