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预计金融去杠杆仍将继续,速度将会放缓

2017年06月22日 07: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克秋:

  去杠杆关键是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分类施策。对于僵尸企业,坚决压缩退出。对于发展前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要降低杠杆率水平,帮助他们脱困发展,转型升级。对于薄弱领域环节,要坚定不移地加大补短板的力度。

  李湛:

  从“一行三会”的监管定位来看,预计金融去杠杆的局面仍将继续,但速度将会放缓。基于“防控金融风险”的监管定位,监管层将继续对金融违法违规业务和不合理加杠杆业务进行打击。基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监管定位,监管层将加强监管协调和市场沟通,呵护市场情绪,以免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高善文:

  金融数据中,M2增速回落,同时实体经济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速较大,显示资金继续“脱虚向实”,金融机构去杠杆的影响仍在延续。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理财增速的下降,信用收缩的程度应该比M2下降更加明显。随着信用收缩在M2数据中明显表现出来,监管机构的政策似乎略有松动,但债券市场上期限利差异常平坦,显示总体流动性状况仍然偏紧。在金融机构去杠杆、资金流出债券市场的过程中,债券收益率中枢水平持续受到压力。

  丁爽:

  虽然下半年经济可能走弱,但是第一季度的高增长,为改革争取了时间窗口,金融机构迎来去杠杆的强监管。同时,央行则采用多手段的货币工具来不断抚平市场流动性的波动,降低风险。过去一年虽然没有降准,但是通过新型货币工具释放流动性,已经相当于有3到4次甚至更高次数的降准。同时,降准是针对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而MLF操作等仅是针对部分商业银行。

  吴文锋:

  货币政策的关键在于,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避免金融风险。从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及内外部环境来看,未来中国货币政策仍将维持不松不紧的态势,在把握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节奏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以便为企业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巴曙松:

  以银行为主的融资系统对重资产的工业支持过度,而对轻资产的服务业支持不足,这就使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生产系统的延伸过多地集中在偏离消费领域的资本品上,从而导致产业转型的方向偏离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方向。现实中,中国当前银行融资主导的体系习惯于支持资本密集、重资产的工业企业,对服务业的支持不足。类似的产融不协调的问题不仅延缓了中国产业转型的自然步伐,也使得个别重资产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过剩产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高明华:

  国企进行分类改革,首先对不同行业有明确定位。对竞争性强的企业,要通过改革参与市场竞争,解决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问题和失业问题,有效促进创新,从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对于公益性及稀缺资源型国企,则要通过加强控制,有效防止资源流失和生态破坏,保障人民福利的实现。

  任兴洲:

  供应链金融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供应链金融可以提供有效的融资工具,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其次,满足核心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金融服务稳固长期形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再次,对银行来说,多了一条发放贷款的渠道,减少了不可控的风险。

  隆国强:

  开放式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推进开放式创新,也需要一套全新的能够适应的体制机制做保障。

  马乃云:

  随着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进一步改革增值税制度,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低成本、增加发展后劲,将成为今后财税工作的重点。建议首先加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值税法;其次,进一步简化增值税的税率结构和降低税率标准;最后,放宽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的起征点,延长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时间。

  彭文生:

  金融创新往往和监管套利联系在一起。近年来跨市场、跨行业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增多,很多时候并不是创新,而是监管套利。一些机构表面上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旗号,实际上主要是违规套利。如P2P的资金池模式,本质上与银行业务无异。一些资产转让平台采取的份额拆分和竞价交易模式,本质上也属于证券业务。e租宝事件就是典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例,最终出现巨额挪用,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

  姜兆华:

  中小企业如何跨过美联储“加息”这道坎?一是专注产业配套,保持发展定力。专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特定客群,做精、做专、做出特色,培育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二是灵活调配资金,保证企业运转。用足授信规模,保持充足现金流,随时应对货币紧缩;以小金额、多期限匹配分布贷款,分散银行单方面压贷、抽贷的经营风险;增加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信用证、保函等融资类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多模式经营,发挥聚合效应。中小企业可采用“抱团取暖”方式,开辟融资路径。

  沈建光:

  稳增长政策主要发力点在投资。近两年,在增长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政策对房地产与基建投资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房地产受益于前期宽松的信贷、税收政策十分火爆,从去库存向抑泡沫的转化,也在短短两年之间;而在PPP快速增长,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专项建设基金的支持下,基建投资也有所加快。

  (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参考报立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