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不能简单比较居民杠杆率

2017年04月13日 07: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判断和分析中国居民杠杆率的高低应有综合视角,不宜与发达国家简单直接对比。纵观当下各地楼市调控措施,限购虽见效快且效果明显,但若伤及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则难以长久,带来的反复及副作用得不偿失。除了要延长二手房上市时间、加大销售非自住二套及以上房屋的交易成本外,最能突出“房子是用来住的”属性的措施,就是通过“限贷”降低杠杆率

  近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启动或追加了楼市调控措施。楼市调控,目的是遏制房价暴涨,使其回归价值,防范房地产泡沫和金融风险,满足更多民众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所以,调控应以坚持居住属性,以去杠杆为主要手段,以防止炒房资金进入楼市,让供给与有支付能力的刚性居住需求对接。

  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人民币住户贷款余额33.4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23.8万亿元,中长期中的消费贷款20.1万亿元,分别占当年GDP总额77.4万亿元的43.2%、30.7%和26%;比上年分别提高3.8、4.3和4.3个百分点,杠杆率快速上升的势头由此可见一斑。不断扩大的金融杠杆,也为投资投机性购房洞开了方便之门,使真正的刚需者往往为之倾三代人积蓄还要背负巨额房贷。所以说,对于楼市去杠杆,主流民意是赞成的。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收入水平有限,买房只能靠贷款;还有个别专业人士则认为,中国居民的杠杆率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不存在所谓的泡沫风险。

  笔者认为,判断和分析中国居民杠杆率的高低应有综合视角,且应该多几个维度,不宜与发达国家简单直接对比。

  首先,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大大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5年,中国人均创造的GDP为7925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9996美元的79.3%,相当于美国人均55837美元的14.2%,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均56328美元的14.1%。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上升和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长,中国人均GDP水平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且难度会越来越大。

  其次,由于人均GDP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同样巨大。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需要适度提高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的比重,但其难度也是很大的。2016年末,我国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近60万亿元。看似一个庞大的数字,但人均也仅4万多元。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5.7万元,可以在北京买多少平方米的住宅,并不难计算。

  此外,我国目前社保、医保的覆盖程度和保障水平,与发达国家也依然有较大差距。在很多普通民众遇大病重病就难以承受的基础上,高杠杆带来的巨额房贷在拉高生活成本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不确定性。所以,如果不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着眼,简单地与发达国家比较居民杠杆率,不仅意义不大,甚至还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误导宏观决策。

  纵观当下各地楼市调控措施,限购虽见效快且效果明显,但若伤及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则难以长久,带来的反复及副作用得不偿失;在新建商品住宅在建和待售面积已达人均7平方米的背景下,如不认真研究和评估供需状况就盲目加大土地供应,一些一二线城市可能会重蹈三四线城市的覆辙。所以,除了要延长二手房上市时间、加大销售非自住二套及以上房的交易成本外,最能突出“房子是用来住的”属性且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措施,就是通过“限贷”降低杠杆率。同时,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调整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植有发展前景的实体经济,打造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改变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这样的思路和出路实现起来或许艰辛和缓慢,但却是一条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的治本之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 璠)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