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断“洋垃圾”暴利也离不开治理转型

2017年06月16日 13:19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6月13日凌晨,广东汕头海关开展缉查行动,一举打掉了5个固体废物走私入境团伙。据初步查证,自2014年10月份以来,梁某、郑某等揽货通关团伙冒用他人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为汕头市龙湖区某塑胶厂等多个境内货主伪报走私进口废塑料、废五金等固体废物,涉案货物约8.5万吨,案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6月15日《北京晨报》)

  “洋垃圾”侵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尽管没有相对权威的数据,不过从一些个体调查也能以管窥豹。纪录片《塑料王国》的导演王久良用了三年时间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每个沿海省份都有大型废塑料产区,这些工厂附近的河流里,经常漂浮着一层白色泡沫,鱼虾早已死绝。受雇于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新闻记者亚当.特明,从 2002年起,就开始进行一系列关于中国新兴的废品回收业的开创性调查报告,在其作品中生动描绘了洋垃圾所带来的触目惊心的污染。如果洋垃圾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倾倒还可以理解,不过当进口洋垃圾成为一门暴利的生意后,如何治理则考验着管理方的能力与智慧。

  洋垃圾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回收和重复利用的资源。比如塑料经过处理后,再生产出玩具或者其他产品,以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不过,既然为垃圾,势必会形成二次性污染,包括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失。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对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必然会有一个高昂的成本支出,否则就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像大量的餐厨垃圾回收利用一样,若是没有政府的补贴与倾斜,其结果则是回收中心的难以为继。国外正是基于自身无法处理,或者为了找到更经济快捷的出路,才低价或者贴补一定的费用,也要把垃圾通过走私的方式运出去,从而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天然的垃圾倾倒场。

  对于垃圾回收企业或者小作坊而言,其所获取的是垃圾中的有用成份,比如电子产品中的废铁、废钢、废铜,不过电池中的化学液体会被任意倾倒,直接进入河流或者地下水中,污染了水体和土壤。还有带有病毒或者细菌的医疗垃圾,在国内都是一个极大的处理难题,国外的大量走私和引进,势必会加重生态负担和环境压力,并因小失大为此付出极高的环境代价。

  正是看到了洋垃圾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才应势而出。从各地海关所查获的案值来看,一方面说明洋垃圾走私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治的任务异常艰巨;另一方面说明,治理层面的效果不佳,未能构建起源头约束的机制。洋垃圾进口的粗放化,也说明治理方式应当精细化。砍断"洋垃圾"暴利离不开治理转型,以创新为驱动实现发展升级,才能把利益的驱动降到最低。

  加大打击和管控的力度是一个方面,不过最重要之处还在于,既要加强部门联动、增强打击力度,也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创新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机制,减少“洋垃圾”消费市场。简单来说,一是对于靠洋垃圾就业的低技能人群来说,应当本着解决就业和生存的需求,进行技能辅导与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二是改变低端垃圾回收企业粗放化的发展模式,真正从污染处理型向生态循环型转变;三是实行相关产品尤其是原料产品的生产替代,减少对国外洋垃圾的依赖,消除其消费与需求的空间,从根源上卡住利益驱动的源点。

  总之,唯有实现了生产的转型与供给侧的改革,才能以生产的受益而达到生态受益的终极目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