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的公布,此前备受关注的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终于真相大白。经查,这是一起严重的企业制售伪劣产品违法案件,是有关单位和人员内外勾结、采购和使用伪劣产品的违法案件,也是相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疏于监管、履职不力,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廉洁纪律、失职渎职的违法违纪案件。
地铁安全关系公众安全,西安“问题电缆”事件虽然有惊无险,但隐患巨大;尤其是事件暴露出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设备质量、运营安全的预警、举报渠道“梗阻”和监管机制等系列漏洞。围绕一项重大设施建设的“肥肉”,相关各方各环节的少数负责人与非法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隐藏的利益链条。
一位参与调查的专家感慨说,问题电缆从生产资质取得、原料购进、生产制造、产品质检、销售准入、竞投标、建设方考察最终至安装现场,至少要过14道关口。其中,但凡有一关坚守不失,就不会有现在的结果。
纵观近年来发生在重大建设项目领域的腐败现象,这种集中于一个领域、一个地方的“利益板结”现象较为突出。面对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责任关口“层层失守”,除了诉之以党纪国法的严肃追究、终身追责以及职业道德良知的拷问之外,创新建立科学的事前防范机制同样刻不容缓。
有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质量及运营安全的监管体制基本上是属地化监管,虽然其中也有各种制衡机制,但由于其隐蔽性、关联性等特征,往往很容易突破既有监督制度。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治理这种“利益板结”导致的城市重大设施安全隐患呢?笔者注意到,国务院联合调查组给出了方向:向改革要安全。一方面,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巨额惩罚性赔偿、失信联合惩戒等制度。另一方面,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部门联合监管,推动部门间、地区间涉企信息交换和共享,及时公开不良信息,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
根据这一精神,笔者以为,应迅速探索启动跨区域跨部门的第三方监管机制。这其中应包括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结果跨区域随机交叉复核制度、跨区域城市重大功能设施的安全隐患随机“飞检”制度以及跨区域公共设施安全危机应急调查专家库制度等。这种跨区域跨部门、不定向的随机性制度安排,一方面会有效打破地方“利益板结”,加大腐败寻租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升安全隐患的发现率。此外,启动跨区域协同监管,更可以在有关设施安全危机爆发时,提高地方政府应对、处理危机的公信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 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