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理隐性地方债重在疏堵结合

2017年06月13日 07:4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杨志勇

  地方违规担保融资等不规范行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导致“隐性地方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很严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疏堵结合,让地方债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从而有效防范地方财政风险。

  2015年新预算法正式实施之后,省级政府可以在规定的限额内发行地方债。地方政府举债只能通过发行地方债券。这样的规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地方债务融资成本,而且容易将地方债限制在特定的范围之内,便于地方债的管理与监督。这是适应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规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一步。

  地方债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地方财政管理中的难题,原因之一是地方债信息不清。从实际运作来看,财政部门一直在统计地方债,但是统计中的种种扭曲行为,导致所获取的债务信息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方债信息不足。但是,正常的地方债务统计不能通过“非常”的审计工作来完成。地方债务管理的权限只能归口财政管理,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的口子,这是大势所趋,现实也是按照这个要求做的。财政部连发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地方债,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隐性地方债”,与地方潜在的资金需求有着密切关系。新预算法赋予省级政府的发债权限是不完全的,省级政府只能在规定的限额内进行。从防范财政风险的目标出发,限额规定是必要的。但是,当限额不足以满足地方资金需求时,地方政府就会设法绕道融资。如果恰好有可以利用的“渠道”,且这种“渠道”不会给地方政府官员的前途带来风险时,地方政府不惜“铤而走险”,利用这类“渠道”融资就不足为奇了。担保、政府产业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等等,各种能用的“渠道”都可能为地方政府所用。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不会明目张胆地超越限额规定去直接举债,而只会在模糊地带融资。财政部连发文件通知,旨在约束这些行为。可以预期,这些被点名的“渠道”必将退出“隐性地方债”的行列,但是地方债问题可能不会就此消失。

  地方政府资金需求只要存在,“隐性地方债”就有生存的空间。问题的解决之道无非两条。一是抑制之道,即从根本上抑制需求,让可能产生“隐性地方债”的资金需求真正消失。二是疏导之道,即通过疏导方式,让地方资金需求得到满足。专项债券的发行就是一种疏导措施。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额度,已经随2017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下达。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已经知会地方政府,在试点成熟之后,今后将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此次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获得放行,是务实之举,是疏导地方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

  积极引导地方各类资金需求,让地方债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做好地方债治理工作的必然要求。解决地方债问题还是应以疏导为主,地方债的限额和地方债发行的层级可能都需要重新考量,当然必要的约束也不可或缺。地方债的规范化可以进一步提高财政治理水平,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