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如何给家长“减负”?

2017年06月09日 07:1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蓝建中

  与朋友交流,很多人表示不愿意生二孩,一是因为经济压力大,二是因为无人照顾孩子。深陷老龄化危机的日本,为大力鼓励生育,近年来采取了很多有力举措,除了发放育儿补贴、生孩子给予奖励外,还为家长提供了各种便利。

  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幼稚园(幼儿园)可为3至5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儿童在幼稚园逗留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大半天,到下午2点结束,所以需要妈妈在家接送。而保育园(托儿所)属于根据《儿童福利法》建设的儿童福利设施,只有双职工父母才能把孩子送到保育园。如果妈妈是家庭主妇,则孩子只能上幼儿园。幼稚园和保育园的收费与家庭收入情况有关,如果是低收入家庭,甚至完全免费。

  在日本涩谷区,婴儿出生57天后就可以送到保育园。早上7点到晚上8点半,婴儿都可以在保育园待着。而且可以一直送到学龄前,保育园不但比幼儿园的功能更多一些,也方便上班的父母接送。如果父母临时下班晚,可以要求保育园延长时间,而且周六也可以把孩子送过来。此外,家庭主妇如果家里有事,还可以把孩子临时送到保育园来。延长保育和临时保育的收费非常低廉,只是象征性的。

  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结婚后仍然希望工作,但她们的孩子由于公立保育园满员而无法入托,只能暂时成为“待机儿童”。不过,日本孩子入托总体上还是比较容易的,即使进不了公立保育园和幼儿园,也有一些政府指定的私立的保育园和幼儿园可以考虑。入园费用也是由家庭收入状况决定,收入低的家庭基本不花什么钱。日本不少大公司也为职工提供育儿便利。记者曾参观位于九州熊本市的生产保健品的笑颜公司,该公司直接在公司大楼内给职工开办了托儿所。这样完全省去了接送孩子的周折,更利于职工安心工作。

  日本1955年4月制定的关于义务教育的法律(《关于义务教育诸学校国库负担设施费法》)规定,小学生上学距离上限是4公里,初中生上限是6公里。因此,即使在农村,学生上学也都会很方便。而在东京,上学距离更短,以记者女儿所在的小学为例,同学们基本上都是在步行5分钟的路程之内。由于学校就在家门口,加之治安良好,所以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独自步行上学。

  上学无须奔波,节省了大量时间,也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很多负担。等孩子上了小学,因为放学很早(有时是下午1点多,有时是下午2点半),而这时父母还都在上班,接孩子成了大问题。而《儿童福利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小学生的监护人由于工作而导致白天不在家,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利用儿童馆等设施来玩耍和活动,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截至2016年5月1日,日本全国有23619个课后俱乐部,登记在册的儿童达到109.3085万人。根据父母的工作情况,分为A、B会员,A会员面向所有儿童,可以待到下午5点;B会员是父母都在工作,可以待到下午6点——如果家里有特殊情况,还可以特别延长到下午7点。课后俱乐部完全免费,只有每年800日元保险费,特别延长时吃小点心,只需交70日元。记者女儿所在的学校,课后俱乐部有二三十名孩子,长期有4名指导员在现场指导孩子们在教师内做手工、画画、做作业、到学校图书室看书、到操场做游戏等。而且课后俱乐部周六也开放,方便周六有事的父母。

  此外,日本各级地方政府会普遍发放生育祝贺金和入学祝贺金,第一个孩子一般为数万,第二个孩子则增至数十万。孩子越多祝贺金越高,幼儿园费用则是孩子越多收费越低甚至免费。一些大公司也宣布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员工生育,例如京瓷公司给每个孩子发放100万日元奖金。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