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关于高考的话题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焦点。今年恰逢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各年龄层、各阶层关于高考的回忆和述评,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历史、映照现实,在一个更加宏大的视野中重新审视高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重新认识高考的不可替代性。
高考的最大意义,是为考生提供了公平上大学的考试招生制度。假如没有高考,许多人或许可以继续被推荐上大学,但缺乏客观评判标准的举荐制很可能异化为“走后门”。正所谓:“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许多知青小说、影视作品,也多有叙说恢复高考制度之前上大学的混乱和暗箱操作。对比历史,不难发现高考在维护社会底线公平方面的重大意义。可以说,高考的重要性,不可撼动。
每年高考期间,考场周边工程停工、公交线路改道、交警保驾护航、家长请假陪考……不用动员,整个社会就会自行聚焦高考,共同参与高考秩序的维护。这也是用事实证明高考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没有任何一项其他考试选拔制度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不过也必须承认,相比于恢复高考制度之初的一片赞扬,今日高考遇到的争议和批评不断增多,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高考的重要性确实有所下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人们选择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多了,高考不再是通向个人理想的“独木桥”。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反映出人们对高考公平的希冀更大。绝大多数的争议和批评,并不是否定高考制度,而是力求通过高考改革实现更广泛、更全面、更具时代特征的教育公平。
高考是因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可替代。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回避争议和批评。比如,“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充斥各种潜规则的加分政策、考题设计偏向城市考生、农村大学生比例降低,等等。高考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许多技术层面的改革已经在进行,比如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取消和规范加分项目、扩大全国统一命题范围、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等等。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今年将参加高考。这是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从“外语可考两次”到“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从“取消文理分科”到“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一考定终身”正在被打破,学生的选择权也在增加,高考制度正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完善。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解决所有问题,高考同样如此。有的时候,甚至就是一个矛盾存在。最典型的莫过于自主招生,这一制度被认为是打破“唯分数论”、推广素质教育的良方,一度还被寄望有朝一日能替代高考。然而,随着中国人民大学招生腐败案的曝光,自主招生中的系列黑幕被揭开。同时,舆论一直存在自主招生不利于农村考生的不同声音。这些都说明自主招生只能作为高考招生的补充,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取而代之。而且,有许多问题并不完全是高考制度所致,比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城市考生与农村考生的录取比例,其中存在着深刻复杂的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社会原因,不是高考所能承受之重。
恢复高考制度40年,一代代人的个体命运被改变,整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也被重塑。今日再看高考,它仍是最为公平的制度设计,仍是最为重要的上升通道。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