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旅居新加坡的中国籍独立时评作家
今天是2017年6月7日,全国又一批近千万莘莘学子,历经十余年寒窗苦读,将步入高考考场,接受人生中一次极其重要的检验。这一万众瞩目的时刻,不仅会影响个人成败和家庭荣耀,甚至将关乎国家兴衰!
失而复得的宝贵制度
电影《高考1977》的主题曲唱到:“你的你的不期而至让,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你的你的如期而至,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你是那样不可置信,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如同春雷在天际滚动,啊!高考1977!”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坎坷历史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激情澎湃和刻骨铭心!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最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如今的人们对于高考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它却非常来之不易。1952年,新中国正式设立统一高考制度。1966至1976年文革期间,高考被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荒唐的“工农兵大学”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模式。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邓小平随即拨乱反正,果断决策恢复高考制度,并于1977年12月10日开考。那时的上百万有志青年,此前已被荒废了数年大好青春,因此重新获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历史性转折机遇,自此中华英才无需再叹息无用武之地。
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考制度自恢复40年以来,为国家选拔了数千万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目前来看,高考依然是我国选拔高端人才的主渠道,它提供了一个普遍参与且相对公平的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性的竞争机会,基本上维护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对于出身社会底层的寒门子弟,尤其是农村学子而言,高考无疑仍是实现鱼跃龙门最重要且最佳的上升通道,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出路。
不可否认,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仍存有一定弊端,比如“一考定终身”、催生了应试而非素质教育、不利于多样化人才选拔和存在区域间入学机会不均等。不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仍在发展中的泱泱大国而言,若在短时期内“废除高考”不仅不现实,而且极有可能会带来更多更大的社会问题。
面对各种争议,40岁的高考显然还未能达到完全不惑,但它其实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改革中前行。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1985至1998年,高考着重推行多元化改革。1999至2012年,高考继续深化改革。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共性和个性,是古今中外人才选拔所面对的共同难题,因此我们应该试着给依然年轻的高考多一点耐心和时间。
胜不骄,败不馁
作为一种竞争性考试,高考后必然要面对一个优胜劣汰的残酷结局。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开始推行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也随之提高。然而,数百万考生大军都想挤进数量有限的名牌大学,仍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此高考后难免会“几家欢喜几家愁”。不过,高考并非人生赛道的终点,输赢皆言之尚早。
“金榜题名”乃人生乐事之一,可喜可贺。不过,高考过关只是意味着拿到了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场券而已,未来毕业后还必须要接受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考验。即便是今时的高考状元,日后也未必就一定能功成名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的调查显示,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的数千位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说明“象牙塔”之外的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虽无需高考也没有毕业证,但是却学无止境,我们唯有时刻都坚持谦虚和努力,才能保持领先并不断进步。
“名落孙山”则无需太悲观,因为高考失意并非人生末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如今上大学已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上不了名牌大学的马云成了中国首富;没有上过大学的韩寒成了知名作家;没机会读中学的王宝强成了国际影帝;即便小学没毕业的朱之文也能成草根歌星。当今社会提供了众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且勤能补拙,即便少了一本大学证书,不论是通过自主创业,还是参加选秀节目,“是金子总会发光”。
高考是我国选拔高等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致力于科学鉴别和充分发掘国之栋梁。我们希望高考未来不仅会变得更加公开公平公正,而且更具科学性和个性化。当神州大地真正全面地不拘一格降人才之时,华夏儿女人尽其才,中华复兴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