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发生在河南洛阳市某篮球场的冲突视频热传网络。打篮球的年轻人和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因场地使用问题发生争执,并有肢体冲突。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立即引发舆论热议。
一起普通纠纷之所以引发汹涌舆论,与近些年广场舞“四面树敌”有关。因侵占场地、噪音污染、妨碍交通等原因,广场舞成为各大媒体头条的常客。一项调查显示,七成网友认为广场舞存在制造噪音、扰乱秩序的现象。
然而,广场舞真当受“千夫所指”吗?就在洛阳篮球场发生纠纷的同时,湖南省宁远县的近5000名广场舞大妈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主动在高考期间“偃乐息舞”,开展“静音护考”行动,向社会展现了广场舞的正确“打开方式”。
单因这起篮球场纠纷,就将广场舞污名化未免有失偏颇。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方式,中国广场舞群体总数在1亿人左右,是社区文体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为跳广场舞而占用篮球场,行为确实值得商榷。然而,也应该去透视这一事件所折射的问题。
这起纠纷凸显了全民健身中公共管理的缺位。1亿人在跳广场舞,这就意味着广场舞不只是简单的群众娱乐行为,而是一个需要城市管理者进行系统规划、协调、保障的社会议题。事实上,如果公安、环保、文体、城管等部门事先做好规划设计,并进行合理引导,广场舞的一些扰民行为并非无法制止。以洛阳篮球场事件为例,如果有关部门及时回应双方关切,对场地的使用进行提前规定,并对市民广场舞的去处妥善安排,这样的冲突本可以避免。
这起事件也显露出中国公共健身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某种程度而言,广场舞大妈“抢地盘”现象频出,反映出的是公众健身需求还不能被满足。要想解决场地争执,就要增加全民健身的场地供应,让各个人群在健身需求上“各得其所”。这是解决类似纠纷、促进全民健康的根本之策。
如今,洛阳篮球场的纠纷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广场舞者有了新的场地。然而,如果不在公共管理和资源供给上取得进展,类似的事件可能还会在其他地方发生。只有让全民健身“各得其所”、各取所需,才能让社会秩序更加和谐,距健康中国的目标也会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