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再度访问德国,参加两国总理年度会晤,并就涉及两国关系的重大问题展开磋商。近年来中德高层往来频密程度超过以往,领导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李克强和默克尔两位总理也早已成为“老友”,通过频繁的互访、直接的沟通交流,既协调了双方重大政策和立场,也推动两国新兴合作项目的开展。
与近几年的总理会晤相比,此次访问背景特殊,意义重大。
首先,本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倡议已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认可和赞赏,势必成为下一阶段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德国作为“新丝路”西端重要目的地,如何参与其中、共建共享,成为中德双方都关心的重要议题。
其次,过去一周,北约峰会和G7峰会先后召开,美国总统特朗普欧洲首秀,却暴露出其与欧洲国家间的深刻分歧。默克尔有关“欧洲不能指望英美,而要自己掌握命运”的表态意味深长。在跨大西洋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刻,中德关系面临新的机遇,能否在推动和维护全球化成果方面有所作为,将对未来世界和平发展有重大影响。
再次,中德关系近年来高速发展,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这同时意味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将收窄。去年,中德贸易额已达1700亿欧元,占据中欧贸易近1/3,期待其再像几年前那样保持高速增长已不现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两国必须创新合作领域,打造新时期的新关系,两国决策部门必须在这方面多动脑筋。
鉴于此,此次总理会晤议题丰富,相关成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德关系走向的重要指引。除双边关系中一贯涉及的议题外,两大新兴领域合作引人关注。
其一,引领全球发展方向。中德两国近年在外交事务上均趋于积极,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作为各自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中德开展全球治理合作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当前全球治理遭遇一些新挑战,首要的是,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全球治理“先锋”之间出现分歧,在自由贸易、气候政策、区域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理念存在差异,特朗普不支持自由贸易,看轻联合国,唱衰欧盟,威胁退出《巴黎协定》……这严重削弱了美欧对全球政策的塑造力。
相反,在这些问题上,中德两国主张相似,有广泛合作空间。中德同为出口大国,均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被美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中国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强大的欧洲有利于推动全球发展;在减排、环保等问题上,中国的政策力度之大亦为罕见,德国方面也认为未来中国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伙伴之一;在对外援助等方面,中国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对于全球减贫、减少人道主义灾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访,中德两国再次确认了共同主张,向世界发出清晰的信号,为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而共同出力。对于彼此关心的全球重大事件开展政策协调,两国政治外交合作渠道将显著拓宽。
其二,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示范性合作项目。今年以来,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明显趋于积极,由最初的疑虑(主要担心中国以此改变现行国际秩序)转为理解和支持,并愿意参与其中。德驻华大使柯慕贤就称,“‘一带一路’意义重大,可助力沿线基建建设,缓解难民危机,德企也可从中获益”。框架已有,目前亟待推动一批合作项目落地,大力提升企业参与意愿。
一是开展产能合作。中国拥有资金、装备、人力优势,德国技术优势突出,双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基建、装备制造等合作具有先天优势。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此次总理会晤重点议题之一,以往中欧开展三方合作局限于救灾、培训等低敏感领域,中德可尝试突破传统,重点推动在非产能合作,惠及三方。
二是深化金融货币合作。中德货币合作起步较早,法兰克福已成为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德国还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及第四大股东。未来还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强化合作,如升级法兰克福人民币离岸中心,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加大货币互换规模,成立合资基金,为沿线建设项目提供流动性支持等。
三是开展人文交流。人心相通,带路才能连通。中德分处丝绸之路东西两端,人文交流的不断充实,将为打造牢固持久的中欧合作奠定人文基础。中德刚刚建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此访恰为深化人文交流再添一把火。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中德关系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正由“生意伙伴”逐渐过渡为真正的全球伙伴,未来的中德关系将更具国际视野,其“全球意涵”也将日益显现。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