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先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小目标

2017年05月22日 07:28   来源:光明日报   王丹

  跑断腿、磨破嘴、盖不完的公章、走不完的公文“长征”,这些烦扰在浙江早已成为过去时。作为“放管服”的升级版,近来浙江省全力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备受社会关注。

  顾名思义,“最多跑一次”就是群众和企业去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就可以。有的行政部门还提出了“办结最多一个工作日、现场等候最多一小时”的目标。打开“‘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清单”网页,不仅条目明晰,而且流程合理、操作简单、交互人性化,似清风拂面。据统计,截至3月底,“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清单中,省级事项已达958项、设区市本级平均1002项,县(市、区)平均862项。

  群众和企业少跑路甚至不跑路,是因为有数据在“跑路”,有流程在政府内部跑路。之前“奇葩证明”等之所以广遭诟病,就是因为原本只要依靠政府各部门信息联通共享、办事流程再造就能解决的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却出于小团体利益,不愿动、不敢动;有的则是懒政怠政积弊太深,不想动甚至不屑于动。结果就是,群众的获得感就在各种所谓程序的兜兜转转中消耗掉了,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不仅被打了“差评”丢了“面子”,而且没能借科技及社会发展之势,实现治理体系及能力的同步提升,实为丢了“里子”。

  近年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一直被列为政府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而且,可喜的是,“放管服”的改革也已经摆脱了早期“群众爆料-舆论聚焦-政府应对”的被动路径,无论是“自我割肉”的主动性还是深度和广度,都赢得了群众的肯定和赞誉。江苏高邮发起的“最难办事科室”评选、江苏泰州为懒政怠政者专设的“蜗牛奖”等,都意在打通群众办事路上的痛点和堵点,让行政服务的门更好进、群众的事更好办。

  化繁为简,不仅是“艺术”也是技术。政府内部流转程序重塑、搭建统一且无缝隙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决策者对当前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深刻的洞见,借用时下的流行话语来说,就是将其视为一件“产品”来运营。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都是“产品经理”必须要有的思维。但同时,前台的顺畅和高效离不开强大后台的支撑。海量信息的存储、共享、交换和传输,需要适配的网络架构和内部协调机制。再微观一点,电子文件的归档及管理、电子证照的标准及保存等,也都需要各种规则参数的提早制定和设置。浙江不断升级“放管服”及至提出“最多跑一次”的承诺,底气就在于,其具有公共数据及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先发优势,以及不断积累沉淀的精细化城市治理能力。

  “最多跑一次”,看似牵引的是线上或线下办事窗口这“一发”,但其实动的是政府从治理理念到体制机制再到流程的“全身”。牵引的是否有效果,行政服务改革是否动真格,群众是检验者,也是评判者。据悉,在针对此项改革的首轮督察中,浙江省有关部门开辟了线下意见箱、线上意见栏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声音,确保改革始终行进在“为民”的轨道上。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互联网+电子政务”的相交相融,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过,浙江方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生动样本,关于简政放权,各地不妨也设立一个“小目标”,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