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实现对金融更加有效的监管,将金融业引向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正轨,需要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还需要形成严厉打击金融法违的态势,增强监管震慑力;更需要形成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大惩处违规违法行为工作力度。
近段时间,针对金融市场乱象,“一行三会”密集发文,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银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一句“牛栏里关猫”直指监管制度缺失;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则明确表态将铁腕治市,不怕“掉羽毛”;保监会发文表示要深入查找和深刻反思当前保险业及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坚定不移强化监管。
很明显,“一行三会”的“严厉监管”不是装装样子,更不是 “心血来潮”,而是昭示着金融监管到了“下猛药”、“动真格”的时候。非此,不足以刹住金融领域的各种乱象,更难以将金融业引向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正轨。因此,铁腕治理金融业是党和政府必须下的决心,也是不得不做出的历史性抉择。如何找准有效监管的切入点,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从目前看,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仍处在积极探索之中。
在笔者看来,严厉监管的切入点有三:第一,整合金融监管资源,建立监管协作平台,加强监管信息沟通,形成监管合力。
金融乱象纷呈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分业监管存在弊端。不同监管部门囿于本位主义,“各吹各的调”,监管协调性差,形成了监管套利,为金融业违法违规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必须形成金融监管改革共识,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使其能够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详尽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制订有力的监管规范,力争监管先行。同时,还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逆周期、大口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根据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和环境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
第二,通过加大对典型违法违规案例的处罚和信息曝光力度,形成严厉打击金融法违的态势,增强金融监管震慑力。
前段时间,银监会针对票据违规操作等市场乱象公布了25件行政处罚决定;最近,证监会对冯小树开出4.99亿元的天价罚单。这些案例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了金融监管范围的拓宽、力度的加大。即便如此,金融领域的许多违法乱纪行为仍在潜滋暗长,最近民生银行的30亿元理财“飞单案”就是被顾客举报才东窗事发。这些都表明,金融系统的内控机制和风险识别防范能力依然较弱,仅仅依靠制定发布监管规章,可能很难将金融业的各种违规违法漏洞全部堵住。因此,当用重典治乱。一是提高违规违法成本,通过惩治已查处的涉案者,教育引导潜在的违规违法者;二是公平执法,去除一切“保护伞”,做到警钟长鸣,增强监管威慑力;三是加强监管体系内部建设,让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及从业者不想违法乱纪、不敢违法乱纪,还金融业发展一片洁净的天空和健康成长的环境。
第三,将金融经营行为引导到服务实体经济上来,压缩金融脱实向虚的空间。
目前金融业乱象滋生的根源还在于金融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资金过多体内循环,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要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关键是要形成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建立有效的资金动静态监测机制,堵塞资金脱实向虚的漏洞,并对违规者予以相应处罚,消除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给资金以出路,“疏堵结合”,化解资金缺乏可靠投资载体的矛盾。目前,可按照央行、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制造业新型产业链和创新链,积极改进授信评价机制,创新服务。比如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满足创新型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需求,让新型制造业成为金融可信赖的投资“圭地”,破解制造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作者: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知名财经评论员莫开伟;湖南省农业发展银行 唐森舟)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未来应高度关注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集聚
金融监管需避开三个误区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