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经济学科近日发布了2005年9月至2017年3月中国的月度经济和金融风险指数。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和金融风险指数具有明显的逆周期性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冲击会对经济景气情况和就业带来显著的负向影响。
报告显示,2005年9月以来,中国经济风险指数经历了两次显著上升期,第一次是在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风险指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第二次是从2014年年初到2016年。
在将中国经济风险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进行比较后发现,2005年9月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有三个较为明显的下行阶段,分别是: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这三个阶段经济风险指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在第一个下行期,我国先后经历了2007年下半年的次贷危机、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和5月的“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宏观经济风险指数快速上升。
在第二个下行期,我国GDP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持续放缓,国内物价快速上涨,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景气指数不断下行,经济风险指数震荡上升。
在第三个下行期,我国国内总需求快速回落,GDP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和利润总额的增速下滑较大,发电量和货运量累计增速都创了自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纪录,楼市和股市的泡沫加大。国际上新兴经济体动荡加剧,欧洲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外需持续疲软。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景气指数快速下降,经济风险指数震荡上扬,达到近十年来的最大值。
研究还发现,中国的金融风险在两个阶段达到峰值:第一次发生在次贷危机爆发后,2008年底和2009年初达到峰值;第二次发生在2014年以后,2015年底达到峰值。因此中国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有一定相关性。2016年底以来,中国金融风险指数不断上升,值得密切关注。
研究认为,2008年次贷危机和2015年不断上升的经济和金融风险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出现经济景气和经济增速下滑。2016年底以来,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再次显著上升,因此应密切关注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并制定相应宏观经济政策、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再次出现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集聚。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