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频现:血色的青春不美丽

2017年04月24日 07:07   来源:红网   白毅鹏

  2017年,大学生自杀事件接连出现。国家卫生部的一项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位列死因首位。而在全球,自杀也是导致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正是如花儿一样的年纪,却以自杀了结自己的性命,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应引起人们的一场深思。(4月23日《法制日报》)

  一个人最终选择自杀,是要经历几个阶段的,而最能产生预防效果的时期,是在自杀念头产生的时候。这便提醒我们,学生的自杀事件,需要我们从学生的生命教育上入手。生命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自杀往往和人的坏情绪,比如悲观、伤痛、绝望有关,而生活中也不可能处处是宜人的风景。

  因此,坏情绪的产生不可避免,而其本身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当时的情绪无法及时被疏导。因此,学校的生命教育就要从各角度考虑,不仅要告诉学生生命的应然性,即所谓生命多么美好,要珍爱生命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告诉生命的实然性,生命本身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意义要用心去阐释,既说明生命的缤纷色彩,也要告诉他们生命中无法越过的坎儿,使学生树立一个健全的生命观,从而使他们温柔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增强他们面对挫折的免疫力,抗压力,进而教师们再口传心授心理疏导的办法,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自我心理疗伤能力。

  不过,任何外部的情绪疏导,最终都需要学生自身来消化烦恼情绪,如果学生拥有自我疏导的能力,又可以用阳光、健康、自信的心态来经营生活,那一切外力也打不倒他们,反而令人担心的是自杀者本身,如果求生的念头不再,那一切办法都是徒劳。

  再者,就是作为学校和家长,要对学生的情绪做好“监控”,尤其是在教学和生活区域内,和自杀相关的情绪很容易被察觉,这个时候,也更能及时卸下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防止悲剧的发生。其次,自杀往往存在一个潜伏期,这可以理解为自杀的祸根早已埋下,也侧面说明了自杀的不确定性,自杀的爆发期,不仅位于年轻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有自杀的念头,因此,在一个人的青年阶段,尤其是在三观未定、性格未成、鸿蒙初开的密集接受教育时期,健全的生命教育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带着一抹血色的青春,并不美丽,年纪轻轻就选择自杀,一方面有家校的责任,另外社会也需要引起相当重视。很多时候的坏情绪产生,都是由于社会的负面情绪压迫所致,比如现在的工作压力、金钱观的不正等等。因此,一个社会崇尚和趋同的价值观不能出现扭曲,扭曲折射出的东西,只会以压力、困惑、无解的方式应激于年轻人,甚至说作用于游走在社会的每一个人,只是程度的轻重不一而已。而自杀作为社会悲观情绪的体现,其本身也会继续渲染和突出自杀的负面效应,这也提示我们既要有坚强不屈的健康心理,也需要尽到社会成员的责任,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生活中持续地传递正能量,也只有如此,自杀才不会在社会中陀螺式打圈,潜在自杀者才有可能避免踏上不归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