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舟一号“叩门”天宫 中国航天再谱新篇(图)

2017年04月21日 10:58   来源:南方网   罗建华

  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6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4月20日新华社)

  给力的中国航天,令人澎湃振奋。近年来,我国航天领域,大事不断,喜事连连。继2016年,我国最大、最新的发射场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启用,到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太空对接,再到此次天舟一号的发射成功,桩桩件件的发展成就见证着我国航天事业上的大发展。

  此次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非同寻常。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整船最大装载状态下重量达13.5吨,最大运载能力6.5吨,不仅是我国目前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悉,此次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收官之战,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将圆满完成,将成为推进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一步。

  创新是航天事业永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本次任务中,天舟一号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燃料的补加,即“太空加油”,主要承担为空间实验室运送消耗物品、推进剂、维修设备、维修器材和试验载荷设备等任务,并且下行一些空间站废弃物。如果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客运列车,那么“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的运货工具。资料显示,此次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物运载量是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的3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也是此次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的一大亮点。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是继天地往返、交会对接、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技术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项关键技术。而放眼世界,目前国际上掌握了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美国等少数国家,其中,实现在轨加注应用的只有俄罗斯。基于此,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们锐意创新,敢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完成了压气机、浮动断接器等一系列“太空加油”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制,成为完全掌握“太空加油”核心技术的国家。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13亿多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回望过往,我国航天战线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包括此次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在内的航天事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禀赋。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所在。有理由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中国航天事业新辉煌。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