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空巢青年盛行是“大城市病”的一部分

2017年04月11日 07:31   来源:羊城晚报   耀琪

  根据国家民政局统计,2015年,我国单身的成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另有网络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东莞、长沙成为全国单身人群最多的十个城市。一线城市为单身人群最大聚集地,脱单需求远大于二三线城市。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父母不在身边,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朋友不是很多,独居,单身。在城市居住,房价、物价等各方面成本高,他们生活的压力大,在生活中孤单和寂寞感强烈,从外地来大城市,没有结婚、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总会觉得在这个城市的是个外来人,受到排斥,所以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

  貌似丰富的社交网络能给这些年轻人的精神满足也是有限的,现实世界的友情和爱情才是踏实的。可惜,单身青年很大程度上都比较“宅”。出于对请客消费高、出门会堵车、攀比有压力的惧怕。很多人更愿意把自己控制在一个小圈子里,而不去主动拓展圈子。时间一长,许多“剩女”就只能和几个有限的闺密交往。许多男生,也会因为事业没有起色,放弃了寻找另一半的打算。

  一线城市对青年群体的压力,三四线城市的老人们是很难想象的。在老人们看来,天经地义的男女交往,为什么总要演变成逼婚、催婚呢?事实上,由于女生择偶标准的提高,适合的男性其实只会更少。比如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女生,就可能不找一个大专生做老公了。相反,研究生毕业的男生,可以找一切学历比自己更低的女性交往,胜算面自然就会大得多。结果,很可能就会阴差阳错,女生的高学历、高收入成为其结交男性的“负资产”。这又会加深女性不愿意低就的宿命。

  由于房价压力和职业压力的双重制约,很多适龄青年不愿意迈向恋爱的道路,原因就是自己还没足够强大。然而,强大其实永远都是没有标准的,就像何为房价低永远没标准一样。在大城市打拼的单身青年,往往会持“30岁之前不考虑婚姻”的态度。以为只要有强大经济基础就会自由,就不用依靠另一半。越是这样奋斗,结果就真的成了不用靠另一半。如此男女之间形成“联盟”、组成家庭的欲望就会被消灭殆尽了。

  在几十年前,国有单位里的组织都非常关注单身青年的终身大事,甚至还有激励,比如结婚了就能分到房。转眼间,今天的私营企业尤其互联网主导的行业里,年轻人都成了“必须加班才有幸福”的信仰者。婚恋与否,被公司完全当做私事主动屏蔽,毫不关心。结果结婚人士甚至要隐婚、隐孩,才能保持职场上的青春形象,否则就会失去竞争力。这种氛围,更会加重单身人士对婚恋的远离。

  由于主客观原因,大城市的许多男女对曾经浪漫向往的婚姻,已变得意兴阑珊——这算不算“大城市病”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