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时代,需要规则与技术护航

2017年04月07日 07:53   来源:深圳特区报   朱昌俊

  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成熟的管理体系的护航。而理想的管理目标,当是实现保障新技术使用需求与保护公众安全之间的合理平衡

  近两年来,我国无人机呈爆发式增长——从旅游景区、影视基地到重大新闻现场,频频可见无人机“忙碌的身影”。然而,从无人机行业管理到使用者的飞行资质、行为准则等,仍存在监管漏洞;频频出现的“黑飞”“闯入禁飞区域”等现象,更为无人机的发展蒙上阴影。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无人机的管理,其实是个世界性问题。比如,美国也是于去年6月才出台专门的无人机管理办法。目前我国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驾驶员资质等方面已有相关的管理文件出台,但还缺乏无人机专用审查程序和适航规章。而且现行的法律法规、管理文件多是原则性、指导性的规定,尚不能对无人机的适航、审批、操纵、运行等环节作出切实有效的指引,仍需进一步完善。

  正因为如此,我国目前对于无人机的管理仍存在不小的监管漏洞。比如说,多数无人机飞行都因种种原因而未申报,如此大面积的“黑飞”现象,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安全隐患。因而,当前加强无人机管理,首先还得从完善和优化管理规定出发。其中一方面,是推动管理规范的全覆盖。比如,当前的规定多止于无人机的使用环节,生产和销售端的管理仍比较薄弱。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无人机后端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监管的专业度需要提高。当前对无人机的管理涉及公安、航空等多个部门,呈现出“多头治水”的局面,不仅管理效率不高,也增加了使用者对管理规则的适用难度,所以应尽可能专门化。

  有规则,还需要强化规则的普及。不少人在使用无人机时,除了看产品说明书外,其实对于无人机的管理规则和相关的法律规定知之甚少,从而出现了社会规则意识落后于无人机普及程度的尴尬,其潜在的危害性显而易见。需要提醒的是,目前无人机虽然看似只是少数人的“高端玩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无人机将更趋大众化。因而,对无人机的管理,也必须“接地气”,充分对接社会的需求,像普及交通规则那样去培育社会的航空文化与规则意识。特别是随着商用无人机时代的来临,这种规则的社会化显得更重要。

  作为一项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无人机的规范管理,也离不开相应技术的保障。在无人机安全飞行上,当前最通用和重要的技术,便是电子围栏的应用。但目前国内一些无人机企业所设定的地理围栏数据,与多数机场的净空保护区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出入,其全面性与权威性都严重不足。这有待于监管部门、机场以及无人机生产企业之间,加强数据共享,建立权威的数据参考库。此外,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技术参数设定,为无人机划定更多的安全飞行区域,合理的设置管制空间。而对无人机的日常管理,如飞行申报上,也完全可以采取在线申报的方式,降低申报等管理门槛,减少使用者对规则的遵循成本。

  无人机在未来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都非常可观。但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成熟的管理体系的护航。而理想的管理目标,当是实现保障新技术使用需求与保护公众安全之间的合理平衡。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