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卢光盛:澜湄合作,逆全球化杂音中的清音

2017年03月23日 08:23   来源:环球时报   卢光盛

  去年的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一次领导人会议在三亚举行。在今天澜湄合作正式启动一周年的特殊日子里,“蓝莓之花”正绚烂绽放。

  澜湄机制的最早设想源于2012年泰国政府,后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2016年3月23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三亚举行,各国共同发表《三亚宣言》和《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通过45个早期收获项目联合清单。迄今,澜湄合作已经举行一次领导人会议、两次外长会、四次高官会和五次工作组会。

  澜湄合作的快速发展超出世人所料,甚至超出了机制设计者和参与者的最初估计。纵观我国参与或倡导的区域及次区域多边合作机制,澜湄合作的高效务实让人印象深刻。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澜湄合作从机制提出到领导人会议召开,从合作基金成立到早期收获项目落地远超过其他一般的区域合作进展速度。目前45个早期收获项目已经完成大半,澜湄合作中国秘书处的成立,也传递了中国方面的高效信号。

  在澜湄合作机制之前,次区域6国已有多个合作机制,包括最著名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在此背景下,人们不禁要问,澜湄机制的新意何在?

  相比原有合作平台,澜湄机制具备多个新意。一是在主导权方面,澜湄机制与GMS由亚洲开发银行主导所不同的是,它是次区域内首个由6国共同主导、共同协调的机制。在合作领域方面,形成了政治-安全、经济合作以及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完美对接东盟共同体的合作框架。

  二是在合作目标方面,澜湄合作首次正式提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超出此前其他区域合作的高度。从实现的可能性来看,纵观整个我国周边及更为广泛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对现实基础、制约因素和重大障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澜湄合作是最有可能率先取得实质成效的机制。

  三是澜湄合作的一大特点是中国将与时俱进地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原因之一是在过去一些年里,亚洲开发银行对于本区域支持力度有所下降,之二是中国参与区域合作能力和意愿明显提升,并将之作为周边外交的重点区域加以建设和经营。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也是次区域其他国家所乐见的,还是澜湄机制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展望未来,澜湄合作这朵“蓝莓之花”将越发灿烂美丽、硕果累累,在一些所谓“逆全球化、逆区域化”杂音中响起清鸣,告诉世人“这边风景独好”。当然,我们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就像王毅部长说的那样,澜湄合作不要做“清谈馆”,而要做“推土机”,使澜湄合作成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块“金字招牌”。(作者是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