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

2017年02月24日 07: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徐丽娜 李立楠

  东北地区区位条件优越,沿边沿海优势明显,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十三五”时期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推动东北经济脱困向好、实现新一轮振兴,事关全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局。日前,一系列旨在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从批复《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到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再到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等等,这表明中央对振兴东北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振兴东北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住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利好政策,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将是未来推动东北地区迎来新一轮振兴的关键之举。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农业基地,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要以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坚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努力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提高,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森林、河流、草原、湿地、黑土地得到有效保护,沙地、盐碱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这些都为东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如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加快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伴随着我国大力推动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浪潮,作为以汽车、钢铁、石油等产业为主导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无疑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借助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制造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促进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做好人力资本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引入,实现推动制造业升级与培育新兴服务产业共同发展的利好局面。一方面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重新进行资源等整合,另一方面推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东北地区现有的科技薄弱、资源消耗过度等现象。

  第二,构建区域集群发展模式。集群效应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综合东北地区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因素,东北地区的集群大致分为两大主线,一是以企业为依托搭建产业集群,二是以城市为依托搭建生态集群。通过产业集聚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缩减人力、物力成本,加强科技,人才资源共享,打响品牌知名度,建立诸如日本“丰田城”、美国底特律、德国斯图加特等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此外,东北地区可借助其山水自然资源及四季分明的特点,构建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生态集群。以现有的交通运输线为依托将沿线城市的旅游业进行整合优化,不仅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旅游服务业的开展。

  第三,实现“引进来、走出去”发展路径。为实现东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好“走出去”,加强区域开放政策的推动。其次,做好“引进来”也是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引入外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产业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模式,让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引进市场机制、盘活国有资产,也将是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路径。

  总之,振兴东北、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要求,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东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推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通过加快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产业集群和生态城市群、推动“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实施,将有利于早日实现东北经济新一轮振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徐丽娜 李立楠)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