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面大、程度深、致贫因素叠加,全市7个县区中有3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全市把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作为未来五年发展总目标,聚焦薄弱问题、精准发力施策,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实效。
聚焦“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突出问题,广元坚持把安全住房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广元现有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北部高寒山区、偏远地区、移民安置区等。我们坚持安居为要、基础先行,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同步奔小康基础。一是抓好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的住房建设,二是抓好以通村入户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好以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为主的“四好村”建设。去年,全市纳入易地搬迁的2.1万贫困人口全部提前完成住房建设任务,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有声有色。实践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首位工程,要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必须首先从基础设施抓起。
对症下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广元不仅将产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渠道,跨县区、跨市域布局特色产业,而且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发展领军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同时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财政扶贫资金、涉农资金,以股权量化的方式匹配给贫困户,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分红增收。2016年,全市新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856户,带动6000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此外,广元积极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通过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盘活贫困村集体资产,建立“新型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和贫困群众收益实现脱贫。实践表明,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才能过上好日子。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越是欠缺,越需要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破解增收难题。
聚焦“大扶贫、穷财政”突出问题,广元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重要渠道,撬动社会各方资本投入。广元扶贫任务繁重,市县本级财政弱、行业资金分散、社会资本吸引力小、扶贫项目融资难,投入成为瓶颈问题。我们针对这些困难问题,坚持多腿走路,下功夫加以破解。推行“经营权抵押贷款+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贷款+农村保险”等模式,用好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村互助资金等政策,争取易地扶贫搬迁专项优惠贷款和全国首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等金融支持。同时,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参与脱贫攻坚,并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市、县区财政投入力度,优先集中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发展。通过多渠道筹资,全市每年整合财政资金50亿元以上。实践表明:打好金融资金、社会资本、财政资金组合拳,是破解大扶贫穷财政难题的核心问题。
聚焦“戴着贫困帽子被动脱贫”突出问题,广元坚持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重中之重,激发内外因素主动脱贫。针对部分贫困群众主人翁意识欠缺,存在“等靠要”思想,只想多多益善、向上伸手等现象,我们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大茅坡精神和灾后重建精神,一手抓内因激发群众自强不息,一手抓外因激发干部真帮实扶,合力啃硬骨头。抓内因就是发挥好群众主体作用,动员群众“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以主人翁精神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抓外因就是激发党员干部真帮实扶。我们出台狠抓落实十项规定和脱贫攻坚33条措施,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在脱贫攻坚考核中成绩优异的县区和部门给予重奖,提拔重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的各级干部,对当年有脱贫任务的村组干部提高误工补助,对完成脱贫任务的村组干部给予一次性奖励。实践表明,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受益主体,也是实施主体,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必须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才能确保脱贫攻坚高效推进。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广元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