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百姓日用中就有时代需求

2017年02月23日 10:39   来源:人民日报   何鼎鼎

  宽泛一点看食品消费的供给侧改革,一杯放心牛奶、一碗可口热饭,这样的需求最应被满足

  有张30年前的老照片让人过目不忘: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中国第一家门店在北京前门开业。新闻说那天风雪很大,但人们还是排队近一个小时,只为买到一块原味鸡。

  30年后的中国城市,高热量的炸鸡已被不少孩子爸妈打入冷宫,“开明”一点的父母会和孩子约法三章:一周最多吃一次。卡路里太多,非绿色有机,不能吃。吃饱吃好,最要紧是腰部变小。中国人对饮食的态度变化,正生长在更宽广的大地上。一位作者在他的春节回乡见闻中这样写道:“大年初二,表弟要驱车数百公里看望岳父、岳母大人,后备箱塞满了德国白啤,而不再是我们的地方白酒。对年轻人来说,送德国啤酒,不只是时尚时尚最时尚,也是品位和体面”“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消费能力已经开始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30年前北京前门的炸鸡和在今天偏远农村的德国啤酒,所代表的时代语义显然又是不同的。如果当年的炸鸡,散发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开放热气,那么今天的啤酒杯,溢出的则是整个中国消费转型升级的天光云影。

  消费层级的升级,并非虚浮的啤酒泡沫,而有着坚实的消费观的递进。短短几年间,身边很多家庭的厨房中不再看得见味精,鲜字拐弯,从化工“提鲜”的歧路又回到了追求“自然新鲜”的正途;而作为绿皮火车标配的方便面,在经历20多年黄金期后连续4年下滑,不止一家投行调整了方便面主要生产企业的投资评级,将其标注为“投资前景黯淡”。

  史景迁在论述清代生活时曾引述约翰·巴若的观察:在中国,富人和穷人在食物上的差别比任何别的国家都大。今天完全变了。对品质的高要求不仅出现在北京三源里的菜场,也埋伏在农村公路墙“生活想要好,赶紧上淘宝”的标语中。移动互联网快速渗透,农村消费观的水位几年之内迅速抬升,便利店商家往农村走,生鲜冷链也想给老乡锁鲜。鸡年春节期间,全国有3.8万个村庄参与电商消费,网上置办年货成为农村一时风尚。为什么不呢?年味可以是家乡味道,也可以是世界的味道。

  细究饮食的历史,会发现无论史前小麦的传入,汉唐蔬菜瓜果的输入,还是明代的玉米和甘薯,“饮食革命”的到来往往比较被动。今天的饮食革命则是更主动的、涉及更大范围群体的消费结构和层级的升级。在“生活水平提高”这样的概括性说法中,我们能看到其历史性意义。

  有朋友看到某高品质牛奶的广告,竟说:我想拥有一片草原。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已成为内在冲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写有这样的字句,“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面积种植优质牧草,正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品质需求。去年两会,董明珠组了个饭局,国产电饭煲放上了两会,在米饭的颗粒感与水分含量的咀嚼中,不难嚼出食为天这句古谚的时代意涵。宽泛一点看食品消费的供给侧改革,一杯放心牛奶、一碗可口热饭,这样的需求最应被满足。

  饮食,给今日中国埋下了两条生动的线索。一条是舌尖式的,里面尽是故乡原风景,每个人都能在铺展的美食地图上准确找到自己的饮食原点与精神皈依,而一条则是垂直方向的,它是节节攀升的品质需求,是变动,甚至是跳跃的,它不仅记录着时代变迁的身影,更镌刻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条线互相穿插编织,尽管不构成生活的全部,但人们就叫它幸福。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莫迪访巴放出积极信号    2015年12月28日
  • ·中马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2015年11月20日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2015年09月30日
  • ·期待中新共创更多“第一”    2015年07月20日
  • ·伊核谈判:关键是美伊增强互信    2015年03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