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潘璠:收紧房贷有利于楼市挤泡沫

2017年02月16日 11: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从相关城市的银行业收紧房贷的措施看,无论是降低折扣幅度还是缩短还贷期限,其主要效应就是继续弱化、降低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杠杆作用,挤出楼市泡沫,防范金融风险。在保持调控大方向的前提下,既要防止力度不够造成效果不尽理想,也要防止等不及滞后效应显现而持续用力过猛,防止伤及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近日,北京等多个城市收紧房贷的消息引发各界普遍关注。据报道,北京市银行业自律协会制定相关公约,要求各行执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0.9倍,二套房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5年。在北京被曝出收紧房贷利率之后,天津、广州、青岛等城市也相继出台了房贷收紧措施。

  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年来的起伏跌宕,并着眼于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因城施策的现状,特别是自去年“9·30”重点城市启动楼市调控之后的不同变化,目前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周期或拐点来判断楼市及房价的走向。尽管如此,也要看到这几个月来各地楼市调控的方向是一致且保持延续性的。由于自去年9月底以来,20余个城市陆续启动乃至追加了以限贷、限购、增加土地供应为主要手段的调控措施,使四季度各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不同程度的放缓或改变。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治局会议,释放出了坚持“房子是给人住的”定位和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长效机制的明确信号。

  若干重点城市在2017年初收紧房贷,进一步释放出要把已经在进行中的调控进行到底的明确信号。去年底,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就曾明确表示,2017年要实现房价环比不上涨。按照指标数据的规律和逻辑,如果一年内的12个月连续环比不涨,全年实现同比回落也应该是一个必然事件。北京市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显然是对已经采取和还将采取的调控措施及其效果有所研究的。

  从相关城市的银行业收紧房贷的措施看,无论是降低折扣幅度还是缩短还贷期限(也就是增加月供),其主要效应就是继续弱化、降低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杠杆作用,挤出楼市泡沫,防范金融风险。尽管就单项政策的效应评估,当下的各项措施力度未必超过去年四季度的调控措施,但政策累积叠加必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有利于更加突出房屋的居住属性,进一步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促使房价向符合价值的方向合理回归。不过,提高首套房贷利率,会对满足刚需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此,应该认真观察和评估。

  需要指出的是,调控政策产生效应有一定的滞后期。始自2012年的那一次楼市调控,其效应是在第二年才逐步显现,至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初达到最大效应的。只不过随着之后的逐步放松甚至取消相关政策,造成2016年各主要城市房价大涨。而今,有关方面必须牢记经验教训,牢牢坚持“房子是给人住的”定位不动摇,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不动摇,有效遏制住投资投机性需求,让市场真正与有支付能力的刚需对接,房市高烧退却、房价合理回归、泡沫逐步被挤出就是一个大概率乃至必然事件。

  当前各重点城市要做的,就是及时认真地观察、调研和评估各项调控政策的后续效应,既要观察宏观数据,也要深入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在保持调控大方向的前提下,既要防止力度不够造成效果不尽理想,也要防止等不及滞后效应显现而持续用力过猛,防止伤及刚需和改善性需求。此外,还要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形成购租并举的市场格局。同时,各地应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淘汰落后产能,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提质增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 璠)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