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天价烟”重回市场

2017年02月16日 07:49   来源:钱江晚报   然玉

  近日有北京市民发现,有烟酒店为迎合消费者,对烟草“限价令”置之不顾,公然贴出“天价烟”标价摆在柜台上售卖。据走访,超出“限价令”规定最高售价千元每条的香烟品类比比皆是,其中有的香烟身价甚至卖出近4千元的高价。专家认为,天价烟、特供烟等本质上反映了部分消费者的“特权心理”,这根源于权力配置不科学,用人体制不合理的“不正之风”,很难用纪律和规定完全控制。

  “天价香烟”重回市场,又勾起了许多人的负面联想。诚如有专家所指出的,这一现象或许的确与三公消费抬头、奢靡享乐之风回潮不无关系。毕竟众所周知,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与消费场景中,高端烟酒一直颇具隐喻意义。其不仅是一种支付能力的象征,更与权力圈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鉴于此,烟酒市场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注定都难逃被舆论追问、解读一番。

  时下,动辄超过“限价”数倍的天价香烟,俨然呈现出一派供求两旺的格局,这与前几年高端烟市场的一片萧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些年,相较于高端白酒的产品调整与市场再开发,高端烟草行业主动求变的举措实在少之又少。在此前提下,其销售表现突然逆转走热,实在不免令人猜疑。尽管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些天价烟都与权力腐败有关,但这显然难逃干系。

  重新火爆的高端烟市场,所充斥的还是那些似曾相识的老套剧情。比如说,“专供出口”、“特供”、“白皮烟”等等,莫名其妙的噱头加上似是而非的故事,就引得一众购买者趋之若鹜。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几年前职能部门所推出的烟草限价令,如今居然正反过来使得违规的“天价烟”变得奇货可居……不合理的超高定价,不仅没有吓跑需求反倒刺激了需求。在烟草这种独特的消费品身上,就是能发生这种神奇的事情。

  对于“天价烟”近乎偏执的、非理智的迷恋,可说是全社会由来已久的心病。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固然是源于所谓特权崇拜情结。人们通过消费所谓名人同款、专供特供的高价烟,来追求一种“身份仿拟”的精神幻想;而在另一方面,就实际功用而言,“天价烟”也的确充当了自抬身价、勾兑人情的最佳道具。毋庸讳言,馈赠、分享“天价烟”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搭上线、建圈子的过程。

  考虑到天价烟与公权场素来暧昧不明的关系,公众自然有理由担忧,天价烟的重新走红到底意味着什么?作为一类有特殊含义的、晴雨表式的消费品,烟草市场的新一轮异动,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平复舆论的普遍焦虑,也才能进一步巩固业已取得的反腐成果。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