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春季节,雾霾就像电脑软件一样,不用点击,就会自动弹屏,嵌入公众的视野之中。厚德载“雾”、“霾”头苦干、再创“灰黄”等网络词语的火热传递再次表明:拔除“雾霾之根”不仅是维护人民健康的时代呼声,更是打造美丽中国的必然逻辑。
新春本应新气象,但是,最近雾霾天气再次来袭。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的霾区将扩至11省市,京津冀两个多月内出现了6次大范围雾霾。面对大范围、浓度高、危害大的雾霾天气,很多人选择了“少开窗、戴口罩、喝绿茶”等预防措施,甚至出现了“请假回家”“申请去外地出差”“躲在家中不出门”等被动式的逃避现象,正所谓“真心难以抵抗会呼吸的痛”。
那么,面对“雾霾之痛”,真的可以“一走了之”吗?很显然,这样的消极做法只会消除一时的“痛苦”,却难以享受一辈子的“清新”。当然,很多人可能会提出质疑,痛击“雾霾之痛”与拔除“雾霾之根”的主要职责在于政府部门,为什么非得“兴师动众”,让“全民抗霾”呢?是的,消除雾霾不仅是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政府的道德良知。从出台新规到实体处置,再到强力问责,不可否认的是,在抗击雾霾的“时代战役”中,政府一直在路上,也始终在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被雾霾笼罩仿佛成为国家发展之路上难以逃避的“绊脚石”。从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事件到英国伦敦的雾霾事件,再到日本四日市的哮喘事件,可以说,在工业推动发展的车轮上,不可避免的留下了雾霾的痕迹。更何况,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因此,要想彻底根除雾霾,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逃离“雾霾之痛”,不如直面十面“霾”伏,共同探寻拔除“雾霾之根”的“金钥匙”。
今年的“两会”即将召开,毋庸置疑,治理雾霾将再次成为部分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关注点。作为观察与把握中国发展逻辑与方向的重要窗口,“两会”上所传递的任何信号都是舆论聚焦并将长期跟踪的“发展路标”。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仅希望更多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关注全民健康、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美丽中国,为治理雾霾提出更多、更好、更务实的议题与提案,更希望政府部门将这些宝贵的公众期待转化成给力举措,使出“洪荒之力”,击中雾霾天气“横行霸道”的“痛点”,从源头上拔除“雾霾之根”,让“会呼吸不再是痛”。
俗话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抗击雾霾这场持久战场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是先锋者、都是前线上的英勇战士。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开始、从小事出发、从日常做起,共同守卫美好家园,让自己也让子孙后代呼吸更清、更新、更纯的美好空气吧!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