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消费升级“刷新”年夜饭 94岁“老神仙”追上了时代

2017年01月22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直坚持除夕晚上必须亲手包饺子的94岁老寿星,今年也想尝试一下厨师上门做年夜饭的O2O新模式了。仔细想想,这几年累积的年夜饭小变化折射出了人们生活观念的大变迁。变化的背后推手还是时代的进步,新的消费模式引领了新的消费观念,新的市场业态开辟了新的服务领域,新的技术创新催化了新的生活理念

  年根儿底下,有个话题比较火,那就是“年夜饭怎么吃”。一进腊月,电视广告中频频展现年夜饭的团圆场景,街边饭店也纷纷推出实惠的年夜饭套餐。就连笔者老家也传来了好消息——家中94岁的“老神仙”终于发话,这个年夜饭不自己做了,让饭店送到家里。天南地北来相聚的一大家子人终于松了口气,不用再锅边灶台人挤人地忙活,能轻省地过个除夕了!

  要说年夜饭“外包”,早就不是个新鲜事儿,接地气的价格让普通家庭也负担得起。但要跨过“年夜饭必须自己动手”这道观念上的坎儿,对94岁的老人来说可不容易,几代人消费观念上的冲突碰撞持续了很多年。

  起初,是半夜吃的那顿饺子。北方过年有讲究,大年三十夜里12点,一定要吃上饺子。于是,每年除夕临近午夜人困马乏之际,正是紧锣密鼓忙乎包饺子之时。家人多次提议,速冻饺子一样好吃、一煮就得,咱们能不能享受一下食品工业的优秀成果?可惜老人不同意,年年半夜监督大家拌馅儿、和面、擀皮儿、包饺子,总觉得超市买的不是那么回事。一年,趁老人不注意,在自家包的饺子里加了一袋速冻饺子,老人随即点评这个好吃。话一说开,老人发现工厂厨房的食品味道也不差,从此全家免了打着哈欠干活的苦差。

  接着,是年夜饭的菜色。老人总是亲自拟定菜单,十道菜十全十美,鸡鸭鱼肉样样都要。早年间大受全家欢迎,后来逐年发现,青菜都被吃光,大鱼大肉却剩下了,剩菜一吃好几天,吃了不健康,不吃又浪费,大家苦不堪言。有人提议精简菜单,肉菜少些,素菜多些,常做常新,健康为上。但老人固执,坚决不变。直到有一年,一只鸡摆上桌又端下来,连续三顿没人动。老人生了气,表示再也不管,小辈们连忙张罗后续事宜,顿顿新做、荤素相宜,老人才接受了精简的好处。

  随后,是年节里的小吃。炸丸子、炸肝总要提前准备两大盆,孙男娣女来家,能吃到正月。也是不知不觉,小吃没了市场。特别是近几年,家人还没团聚,发的快递就提前扎堆儿进门,南北干货、各地特产什么都有,相当于自带干粮来过年。老人接快递就像拆礼物,带着好心情,观念转变顺利过渡,还时不时地打电话,说上次某个东西不错,让快递再送一份。很快,天南地北的孝心爆棚,快递员经常上门。当年货搭上了互联网快车,老人家的消费半径也不知不觉变大了,漂洋过海的“洋品牌”也不是啥稀罕事了。

  一年又一年,94岁“老神仙”的生活逐渐追上了时代,他坐过网约车、吃过“饿了么”、用过网上挂号看病……市场嬗变、消费升级的趋向在近百岁老人的生活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底,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背后还是时代的进步,新的消费模式引领了新的消费观念,新的市场业态开辟了新的服务领域,新的技术创新催化了新的生活理念。

  对于今年的年夜饭,老人觉得饭店喧闹,喜欢家中氛围,又听说用手机APP能预约厨师上门服务,本想尝试一次。但他又想,大年三十,厨师也想回家团圆,就不劳动人家为自己单独服务了,还是包给专门做年夜饭的饭店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栾笑语)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