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备受外界关注的“两票制”政策正式对外公布。国家卫计委今年将在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和200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全力推进,争取2018年在全国推开。“两票制”是指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目的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使中间加价透明化,推动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新京报)
关于药价畸高问题,即便是公共讨论,这些年也翻来覆去,不知说过多少遍,道理早已说尽。最近一次激起全国范围舆论波澜的,就是前不久央视调查记者暗访八个月,偷拍的上海、湖南等医院的医药回扣的交易镜头。药价中,近半甚至过半的回扣比例,养肥了那些长年混迹医院习惯锁门密谋的“特殊病人”和对“三分钟收四个信封”习以为常心安理得的医生。
虽说,见不得光的各种利益交换一级级推高了药价,已经并不算“新闻”了,但类似个别药品“利润率百分之一千多”,或“回扣比例过半”这样的新闻,隔三差五见诸报端,屡屡刺痛公众神经,还是很能惹民愤的。今年,卫计委首个发布会,就推出集中力量降药价的“两票制”改革,可以看出是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
严格“两票”的目的,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使中间加价透明化,强力控药价。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表示,过去从生产到医院的流通环节,有四五票,甚至更多,层层加码,水涨船高,最终积重难返,畸高难下。首个试点的福建省,医保办处长预估,如按公立医院总药品使用量来进行计算,虚高水分大约在三成左右。
这些都还是乐观保守估计。整体都有三成水分,那“过半回扣”的不管是对药品、企业还是医院,或都绝非极个别现象。都知道中间环节水分大,雁过拔毛,环环争利,但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却不能忽视,药价失控,票数过多当然是问题,但却未触及根本。
症结不在中间流通环节的多寡,而在每一环是否严格依法依规,是否全程透明,是否监管缺失?其实,如果从药品的招标采购、购销管理,卫生卫计、中医药管理、药检、税务以及对应的相关职能部门全链条实时督查严管,那么药价绝不会失控到现在这个地步。让药品从生产出厂、流通销售,到采购配送直至最终用药,每一环都能置于阳光之下,不光是药企、医院被监督,且监管部门也在媒体和公众目光之下,这样全程透明才是法治和规则社会里必须适应的标准作业范式。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