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共享汽车”大戏上演 占有观念需要改变

2016年12月22日 08:03   来源:长江日报   严辉文

  “共享汽车”是近日频频见诸媒体一大热词。北京、广州、成都等地正在频频上演“共享汽车”大戏,汽车企业、IT企业、风投行业皆闻风而动,而只需要花几十元钱就可以开丰田、大众、奔驰、宝马。

  “共享汽车”无疑是互联网+汽车的较高境界。如果说眼下的互联网+汽车不过是汽车拥有者以自己的使用冗余介入市场,以充当出租车替代品的话,那么“共享汽车”则是彻底填平汽车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鸿沟的颠覆之举。

  遥想“共享汽车”的理想,反观现实,我们现在所说的汽车时代,不过是“独享汽车”时代。

  何谓“独享汽车”?那就是为了出行的需要,稍微有一点闲钱的人,都会去购一辆汽车。坊间甚至于早已出现越豪华越刺激的倾向。哪怕没过多久,拥有汽车的美好感觉,将被税费、保险费、油费、停车费、保养修理费的叠加式烦恼所冲淡,人们仍会尽可能超越购买能力去买更好的汽车。

  而竞相独享的结果,又必然构成与城市资源之间的矛盾。看得见的是行路难、停车难等等。这不只是城市管理者独家面临的难题。城市管理者再怎么绞尽脑汁,再怎么多修路、多建停车场,都无法让汽车拥有者满意,更别提限购限牌限行的无奈之举了。而汽车拥有者仅在停车的问题上,就够考验耐心和智商的了。正如好马配好鞍一样,有钱没钱,汽车拥有者都要考虑购买停车位。停车位是否就一购解千愁了呢?当然不是。汽车是用来行走的,而停车位无法跟着走。于是汽车拥有者外出工作、办事时,照样要为停车发愁——现在的情形是,哪怕你付费停车,也是一位难求。

  “共享汽车”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帮助城市居民卸下了“独享汽车”的重重烦恼。不仅如此,共享还会在人车两适的同时,天然地贴近了节约资源、低碳发展等现代理念。

  我们知道,眼下人们不仅把汽车当财产,甚至于连囤积车牌,也被人视为一门生意经。那么问题来了,一旦个人不再拥有汽车这种“恒产”,还会不会拥有出行保障、现代化保障方面的“恒心”呢?

  也许共享经济的最大障碍,正是传统的占有观念。比如大家都知道房子是用来住的,按道理说,只要有房住,不论是自购还是租用,都可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许多国家,城市居民租房是一道风景线,然而我们的现实是没有自购房是万万不能的,首先丈母娘就不会答应。又据说丈母娘还尤其青睐“房多多”,于是房子除了用来自住之外,又变成了奇货可居的炒作物。

  “共享汽车”、共享经济千般好,如果不能翻越传统的占有观念这座高山,美好的愿景就殊难落地。而从城市共享自行车的磨难和坎坷可见,“共享汽车”的艰难试验,除了商业模式更新之外,尤其离不开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市民公共精神的培育等全方位的配套。

  (作者为武汉公务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