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药试验弄虚作假,单讲第三方监督是不够的

2016年12月20日 10:53   来源:钱江晚报   刘雪松

  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还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进行用药试验的药物,因为原始记录缺失,需要重新补做临床试验。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这款药物其实已经上市,网上可以轻松购得。记者追踪调查,一条涉及药品临床试验效果的灰色产业链,逐渐露出水面。

  临床试药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成立了招募接受试验者的中介公司,他们穿梭于各大医院,为接受临床试药业务的医院直接输送受试者。受试者可以突破临床试药联网筛查、尿液等样本等形同虚设的限制,配合中介机构、药厂、医院,快速通过临床试验,最后各取所得之利益。一个人的尿液,可以分成几杯糊弄。一个受试者超过3万元的费用,到了参与受试的个体手上是2500元。这个链条上的人们都在寻求利益的多得,与风险的转嫁。而参与实验的个体,他也知道,你把他在当“小白鼠”,他也不愿承担生命健康的风险。

  药物临床试验,这么极其严肃、需要一丁点差错都不能出现的程序,可以被人为地走到这个份儿上,着实令人触目惊心。事实证明,所有的风险依然还是由病人在承担,他们才是真正花钱在承担药物风险的“小白鼠”。

  新药能不能通过审核走向市场,所有的临床实验都需要通过医院来完成。只要撬动了医院这根神经,其它的神经都可以通过钱的方式来简单打通。所以我们看到医院方面把招募的事情交给了中介,中介只要把人头凑齐就行。而具体到参与临床实验的个人,最终拿到钱就行。由此在这个利益链当中,所有的角色都不是在承担一项试验、一份责任,而是枉顾他人生命健康的纯粹谋财。

  很多人认为,药物临床试验弄虚作假,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监督的缺失。从流程的方法论来说,这话不错。但它依然还是现象,问题的本质还是相关法规的严重缺失,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所造成的。

  中国的新药审批,基本上是个“严进宽出”的流程。这跟美国等其他一些国家在制度的设计上,走了一个反向的操作。美国放开新药研发的准入门槛,但你想通过这个门槛走向市场,是驴子是马必须得拉到硬碰硬的程序当中遛一遛,所以能够通过的反而是少数。中国的程序设计倒过来了,你想推新药,第一道门槛就千难万难。但是你只要挤过第一道门槛,后面的都好办了。而且迄今为止,很少听说哪个新药投入医疗之后,因为临床试验的弄虚作假而被处理得倾家荡产,甚至连药物召回都流于形式。因此,在制度与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单讲第三方监督是不够的。利益面前,即便是第三方监督机构,也有可能参与造假。

  为北京三家大型医院试验项目招募受试者的竞峰公司,背后的老板是临床试药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这已经不只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了,而是面对这个心照不宣的走过场程序、面对太多的肥水,他们是一滴肥水都不会让它流到别人的田里去。这就是法治秩序完全缺失、完全失控带来的巨大制度漏洞。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