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问题为导向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2016年12月12日 09:27   来源:人民日报   郑法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要求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全面部署,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形势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抓紧抓实抓好。近年来,通过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践还证明,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切实打牢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解决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弱化的问题。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偏差。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精神空虚,意志薄弱,不信真理信金钱,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在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性教育和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解决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不强的问题。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不健康状况,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关键是一些党员干部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纸老虎”“稻草人”。有的搞任人唯亲、排除异己,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搞收买人心、拉选票,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对中央或上级决策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尊崇党章,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坚守党员干部的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纪律规矩立起来、严起来,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解决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力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当前,党内集中不够和民主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我行我素、各行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不到位;有的领导干部独断专行,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保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加强监督检查,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四个服从”,确保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

  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些党组织和党员缺乏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的勇气,这既害自己又耽误同志,最终伤害的是党的事业。有的党员奉行好人主义,不讲是非原则,奉承领导、讨好下面;处事圆滑世故,见风使舵,热衷功利交往,编织关系网。有的党组织缺乏思想交锋,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党内生活一团和气;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抓住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关键,就掌握了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钥匙。只有党员干部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我们党才能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