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要有政策更要有能力和动力

2016年12月05日 10:01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部署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政策措施。

  客观地讲,在政策层面,鼓励和促进消费的手段已经很多,扩大消费的政策环境也已经非常好。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鼓励和促进消费政策,足以让消费迅速启动。那么,为什么消费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仍然需要投资扮演主角呢?原因很简单,广大居民的消费动力不强,消费预期不明,消费信心不足,对未来消费市场变化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我们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环境,二是消费能力。就消费环境而言,前面已经讲到,政策层面已经没有什么障碍,消费环境已经相当好,放在过去,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了,关键就在市场环境了。如产品质量、产品安全、产品品质、消费服务、市场秩序等,尤其是围绕食品安全方面的环境,是目前影响居民消费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消费矛盾的焦点之一。即便如此,我们认为,仍然不是影响消费的最根本因素。消费所以不振,或者说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还在于消费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我国的居民储蓄水平那么高,可提供的购买能力那么强,为什么还会出现消费能力不强的问题呢?原因很简单,居民的消费预期不强、顾虑过多、信心不足。也就是说,已经形成的消费能力,在居民消费预期不强的情况下,无法转化成现实的消费力,储蓄更多的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滞留于银行或各种理财产品,而无法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从而让货币政策的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收入增长“过于稳定”,导致居民消费“过于冷静”。必须看到,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居民收入增长就进入了“过于稳定”期,不仅跟不上财政收入的增长,也跟不上GDP的增长,甚至跟不上价格上涨。因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近年来,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有所加快,但是,从总体上讲,仍然增速偏慢,没有能够对居民消费形成触动。因此,绝大多数居民在消费方面显得“过于冷静”。自然,也就无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二,支出增长“失去理性”,导致居民消费“失去感性”。住房、医疗、教育等与广大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对居民消费影响极大的支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严重失控”的阶段。特别是住房消费,自2003年房地产市场放开以来,就象脱缰的野马,价格一路狂飚,多数城市的房价出现了超过5倍的上涨。更重要的,由于基数原因,房价每出现一个百分点的上涨,需要工资10个以上百分点才能有可能跟得上节奏。而且,房价涨得越高,居民收入增长越跟不上节奏。支出增长如此没有“理性”,居民消费还怎么能够“感性”,而只能更加“理性”,更加慎重了。我们总说美国人喜欢消费,中国人又何尝不喜欢消费呢。不然,为什么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全球第一、其他消费却难以启动呢,原因不就在于消费信心和动力嘛。

  再者,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导致居民消费“严重顾虑”。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为什么高福利国家的消费水平都很高、消费能力也很强呢,原因就在于居民没有消费的后顾之忧。而这,恰恰是我国居民消费最大的软肋之一。房价还会出现怎样的上涨,看病、读书等方面的支出会怎样增长,养老怎么办?等等,这些都是制约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做保证,要想让居民放开手脚消费,难度是相当大的。这也意味着,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已成为扩大消费最重要的的方面之一。

  所以,当不断地利用政策来刺激和鼓励居民消费的同时,如何通过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能力的增强、消费信心的提升、消费顾虑的消除来增强居民的消费动力,可能比仅仅出台政策更为重要。一方面,要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做文章,把扩大中产阶层作为提升消费水平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另一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影响居民消费的现实问题,如房价过快上涨、医疗保障程度不高、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教育负担沉重等,让这些方面的因素不要再成为居民消费的阻力。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