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要禁得住“不烧咋整”之问

2016年11月24日 15:39   来源:千龙网   杨玉龙

  黑龙江的 秸秆在今年烧出了“新高度”。根据环保部的监测显示,今年11月份黑龙江地区的秸秆点火数量创下新高,由此产生的雾霾是否对华北地区造成影响也成为一个争议话题。禁烧秸秆不是个新鲜话题,年年都在说,但年年又都在烧。(11月24日《工人日报》)

  秸秆禁烧,基层压力大,只要田间有秸秆,他们就一天不能轻松,为了不冒一股烟,尤其是乡镇干部夜不能寐、寝食不安,这绝不是夸张之言,而是大实话。为啥如此?小处说,为了自己不丢掉“饭碗”与“官帽”,大处说是为了治理大气污染。但即便如此费尽心机,其成效也不尽如人意,一些群众不买账,偷偷点燃秸秆时有发生。

  其实,基层群众并非不知道禁烧秸秆的重要性,他们也希望天空湛蓝,也希望远离“会呼吸的痛”。但是,秸秆无处去,不烧又能咋处理。纵然秸秆粉碎还田,进行深耕处理,能偶当做来年的底肥,但是这需要成本的。一把火点燃,省事省钱省时,并且也是多少年留下的“传统”,想改真的一时改不了。

  罚钱或者拘留,虽然能够震慑一部分老实巴交的农民,使其不敢造次在田间肆意放火;但真就是治本之策吗?总还有侥幸者成为漏网之鱼。当行政命令或拘留或罚款都不能彻底解决 秸秆焚烧现象时,我们的执政者,就应该反思一下:工作思路是不是错了?扪心自问,能够禁得起农民“不烧,咋整”之问吗?

  显然不能。防火责任压得再大,人员盯得再死,罚款数额再大,拘留时间再长,不从根本上找原因、找出路,“秸秆焚烧”就不会绝迹。而反之,这种只“禁”不“疏”的做法,更让群众质疑、反感,甚至责骂。更会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当全员出动“防火”,其成本也是巨大的,更使干部的“本职”工作得不到重视。

  秸秆禁烧,唯有能够圆满回到群众的“不烧咋整”之问,才能让广大农民心甘情愿地不再焚烧秸秆。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正在给秸秆积极找出路。比如,秸秆利用企业的出现、秸秆经纪人的出现,正在让秸秆产出效益,成为农民增收的“宝贝”。只不过,问题也是有的,如秸秆利用企业过少,技术不配套,收储运输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等。

  治病治根,尤其是在法治社会里,有权也不能乱用,靠行政命令式的干工作,群众难买账,更难满意。给秸秆找出路,让其生金,成为致富的新项目,农民自然会舍不得靠一根火柴来解决秸秆。这也才是治理秸秆问题、净化大气的根本举措。毕竟,治理大气污染,并不是一味地以牺牲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