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贫困户“算脱贫”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2016年11月15日 08:39   来源:华声在线   

  近日去西部贫困县采访,问起基层干部对如期脱贫摘帽有没有信心,得到的答案出奇的一致:绝对没问题。熟了之后,一个乡镇干部向笔者“实话实说”:如果经过帮扶,有贫困户收入还达不到脱贫标准,就可以协调低保补差,这样准保能“稳定脱贫”。笔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只管眼下一时脱贫不管长远的倾向还比较严重。(11月13日人民网)

  不可否认,群众的收入高低,是评判其贫富的重要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标准。一些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中,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把聪明才智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而是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户“算脱贫”上。在笔者看来,这种想方设法把贫困户“算脱贫”的现象,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必须加以纠正和整治。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头戏”。对于脱贫攻坚而言,也不只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事情,而是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共同的大事要事,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就必须要真心真情真意搞扶贫,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确保精准到户、到人。但是,在帮扶干部结对帮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或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比如有的帮扶干部责任心不强,主观上或多或少有“小情绪”,缺乏主动性,在行动上总是在被动的执行,要么就是等单位安排、等领导安排,不安排就不去,安排了才去,即使去了,也是晃一圈,走一走、看一看,什么都没做,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没有真正从感情上关心贫困户、从行动上帮助贫困户,而是坐等所谓的政策兜底,靠“算算账”实现脱贫;要么就是帮扶无方,不知道到底从哪些方面去帮助贫困群众,没有站在长远发展为贫困户多想想、多考虑,而是盯到眼前政府给了多少帮助资金、给了多少帮扶政策,没有真正授之以渔。这些发生在帮扶责任干部身上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切实转变观念,督促落实行动,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在脱贫攻坚中,作为帮扶责任干部,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想方设法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户“算脱贫”,但是在脱钩之后,帮扶对象因为持续发展能力没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我们的帮扶干部又于心何忍呢?希望广大帮扶干部怀着一颗感恩而敬畏的心,放弃算功利账的想法去扶贫,唯有如此才能让扶贫真正见到实效,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不再贫困。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