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住寂寞,用努力支撑运气

2016年11月10日 07:35   来源:红网   唐剑锋

  很多人,只看到了一个人的成功,却看不到他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一个成功者,常常被人说成是“天才”,却很少有人看到他为成功付出的辛勤和汗水。“三更灯火五更鸡”有谁知道?“凿壁偷光”有谁知道?“闻鸡起舞”有谁知道?因此,很多人才把成功说成这个人“运气真好”。

  有几个“运气真好”的人,不是付出了常人没有付出过的努力,吃过常人没有吃过的苦头?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由于机缘巧合,1987年,张艺谋有机会在吴天明导演的《老井》中出演男主角。为塑造这一形象,他用足了笨功夫。在体验生活的2个月里,他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任务,坚持每天早、中、晚从山上背下150斤左右的石板,硬是没有落下一次。

  人们只是看到张艺谋成功时的光鲜,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张艺谋为了这个“光鲜”吃过多少苦头。在拍摄《老井》时,对张艺谋“一根筋”的做法,剧组里一个男演员拿腔拿调地打趣:“你个陕西愣娃!”惹得大家笑成一团。为了体验到被困井下三天的真实心理,张艺谋真的傻傻地饿了三天,三天未进一粒米,张艺谋说:“不试过,我不放心!”有人说:这叫敬业。也有人说:这叫匠人精神。张艺谋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把角色演好,把笨功夫做到家。凭着这个角色,张艺谋获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帝、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都说曾国藩运气好,却不知他超出常人的付出。他家乡流传一个笑话,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文章,读了多少遍还是背不下来。一小偷想等他入睡后偷窃,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曾氏一族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能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父亲要求: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需要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在人前,曾国藩的“运气真好”,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人,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建功无数,出将入相,一生没有大的蹉跌。曾国藩学习时的“笨拙”,看起来很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为扎扎实实成功打下坚持的基础。有人评价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实,全是受益于“笨拙”。

  有人说:“笨”到极致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这话颇有道理。据《宋史》中记载,樊若水是南唐的一名书生。投靠赵匡胤后,决定架一座浮桥。那个年代,要在广阔的江面上架设一座浮桥,不是件容易事。除要掌握复杂的技术,还要有充分物质条件作保证。关键的是,要得出江面的准确宽度,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准备架桥物资,在岸边搭建浮桥的固定设施。为掩人耳目,樊若水经人介绍,到具有地理优势的广济教寺披上袈裟,当起和尚。

  为给即将建造的浮桥做好固定,樊若水向广济寺捐献了一大笔钱,建议寺庙用这笔钱在牛渚山临江处凿出一个个石洞,供奉佛像,名义上保佑过往船只平安,实则为宋军日后渡江做准备。他“请造浮梁以济师”的计策和精心绘制堪称人类桥梁工程学新纪元的技术报告《横江图说》,令宋太祖惊叹。樊若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发明者和缔造者。

  每个人的“运气”,都是用靠看不见的付出和努力支撑起来的。有人说:“如果你想问为什么别人比自己优秀,你要先问一下自己,你比别人多付出了多少。没有从来的天才,只有不为人知的不懈努力。”没有“耐得住寂寞”的静心付出和努力,哪儿会有看得见的“运气”?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