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拯救公益直播“伪慈善”乱象

2016年11月07日 11:35   来源:光明网   舒圣祥

  一段视频揭穿了大凉山地区伪慈善志愿者群体的真面目。视频中,两名男子在快手直播平台上直播做慈善,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直播结束后,这些人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先发钱再收回去的“伪慈善”并非这一起。在网络直播兴起之后,多名打着慈善名义前往凉山州的“志愿者”,实际上却从事着借慈善敛财的勾当。(11月6日《成都商报》)

  找几个穷人,豪爽地发钱,把钱高高举起拍照留念,这些人是纯粹找“群众演员”表演。配合“拍戏”的酬劳,可能是一袋洗衣粉或者一袋面包卷。  网络上那些流传甚广的东西,比如貌似拍摄的是真实生活,但很多都是粗糙的摆拍,用剪辑制作增强效果。搞“伪慈善”网络直播的这帮人,或许觉得自己和这些人没有区别,玩的都是假模假式,赚的都是脑残粉丝。但是,“伪慈善”公益直播,打的毕竟是慈善的旗号,欺骗粉丝刷礼物,近似于骗捐行为,而不只是“泛娱乐”的范畴。

  据悉,被曝光的男子和曝光者都是快手直播平台上的主播,以前都是一个团队的,后因为“内讧”开始互相爆料,从而揭开了“伪慈善”的真面目。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内部人“眼馋”对方挣的更多,这个游戏还不知道要玩多久。这些人在造假暴露后,有的留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的“直播喝消毒液”挽回粉丝——最大的代价,似乎就是换个吸引眼球的内容,接着搞直播。

  给小孩脸上抹泥巴,引导其对着镜头说贫困,再配上煽情的音乐,一面勾起受众的同情,一面突出“爱心人士”的高大,通过这样的摆拍造假牟利发财,终将毁坏的,是脆弱不堪的慈善生态。粉丝刷礼物,或许不全是基于参与慈善的意愿,但既然做的是公益直播,显然很多人是把刷礼物当成捐款的,这与“个人不能发起公开募捐”的《慈善法》规定冲突,并且已经涉嫌诈骗。

  因为政府性慈善组织的诚信不足问题,民间慈善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但是,借助网络新兴平台,率先活跃其中的却是一群骗子。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科技方便了生活也方便了骗子,这或许没什么不正常的,骗子永远也抓不完,总能不断转移阵地。在政府部门介入调查的同时,平台当有避免滋养骗子的警醒。

  《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12月1日就将施行,和去年的O2O市场一样,一张直播平台的“死亡名单”或许正在酝酿。技术无罪,但是监督有责。“伪慈善”会否已向某些直播平台发去“死亡邀请”?(舒圣祥)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