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

2016年10月28日 09:04   来源:人民日报   李 军

  辩证思维是科学的思想利器。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并身体力行,为全党树立了典范。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艰巨繁重的任务,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辩证思维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责、推动改革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关于务虚与务实

  所谓务虚,就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形势、思考问题、琢磨道理、谋划思路、把握未来,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决策之前的运筹帷幄。所谓务实,就是用实招、干实事、求实效,认认真真落实好每一项决策,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事情。

  对于如何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既要重务实,又要善务虚,把务实与务虚有机结合起来”,强调“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由于肩负的责任使命,也由于特殊的工作要求,领导干部要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既登高望远、成为善务虚的指挥家,又脚踏实地、成为重务实的实干家。而且职位越高、负责的工作越复杂,就越需要把务虚与务实结合好。

  然而,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能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有的同志只会“务虚”,“嘴行千里,屁股在屋里”,讲道理头头是道,谈思路神采飞扬,但一面对实际工作、复杂问题,要么回避矛盾,不想干事;要么束手无策,不会干事;更有甚者,弄虚作假,忽悠上级、糊弄群众。实践证明,成功缘于实干,失败始于空谈。只务虚不务实,不可能成就事业。也有的同志只知道“务实”,要么满足于办一些具体事情,不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提升和系统谋划;要么对上级的决策部署只会机械执行,不会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么整日忙于各种应酬,不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这样的“务实”,其结果必然是陷入事务主义泥潭,就事论事、见子打子,甚至会迷失前进方向。

  虚实相生、虚实相长。就虚谈虚,缺乏事实和实干支撑,不是真正的务虚,也务不好虚,只能是夸夸其谈、故弄玄虚,甚至是弄虚作假;就实谈实,没有理论上的升华,也不是真正的务实,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领导干部谋划发展,必须做到虚实结合,就像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就实论虚,以虚率实”。这些年,海南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统筹谋划“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并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落实,有力推动了事业发展,实现了务虚—务实—再务虚—再务实的循环往复提升。

  关于重点与一般

  习近平同志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告诫我们要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要狠抓重点,又要兼顾均衡,实现抓重点、带全局。

  所谓重点,是指在全局和长远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环节和因素,从哲学上讲就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面对的事务千头万绪,而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能支配和调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必须集中时间精力、集中优势资源狠抓重点。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一定要牢牢掌握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要害的领导方法。一要找得准,善于多视角、多因素地分析比较,找准全局工作中的重点事项、关键环节;二要抓得狠,对重点工作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海南深刻分析制约全局的关键因素,把“多规合一”改革、农垦改革作为重点,靶向发力、狠抓落实,取得了多项突破。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要矛盾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移。要避免静态的、刻舟求剑式的思维方式,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主要矛盾,紧紧盯住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到什么问题突出就狠抓什么问题,哪里的工作要紧就狠抓哪里,不断增强抓重点的针对性、实效性。《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讲的就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的变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当然,抓主要矛盾并不意味着次要矛盾就可以不抓,其他矛盾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虽然各种矛盾的化解不是齐头并进的,但也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弹钢琴”,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既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又善于统筹兼顾、以点带面,拿捏好各项工作的力度和进度,实现统筹推进,牢牢掌握主动权。

  关于当前与长远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都处在特定过程中,都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接点。这要求我们在思考、谋划、推进工作时,必须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

  一个人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要考虑当前的作用、现实的需要,这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考虑当前的同时要有长远目标、长远谋划,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防止只顾当前、不顾长远,或者奢谈长远、脱离当前。在实际工作中,相对于长远目标定得太高、不切实际而言,更为突出的是有的同志只顾当前、不管长远,只想马上见效、哪管惠及子孙。比如,抓经济急功近利,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为什么会出现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错位问题?从客观原因看,有制度机制、用人导向等因素,如以往一段时间过于看重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显绩,有的地方考核评价领导干部主要以GDP论英雄。从主观原因看,一是心浮气躁,有的领导干部急于出政绩,追求短平快;二是缺乏远见,虽然主观上并不想做不符合长远要求的事情,但能力有限、目光短浅,不清楚管长远的要求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因而没法顾及长远。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远近衔接上下功夫,把长远目标落实到当前的一件件具体事情上,赋予当前工作以长远的意义,找准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发力点。在海南,极其重要的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01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调研考察时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海南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生态立省,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深入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严惩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经过努力,海南生态环境一直保持全国一流水平,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双赢、当前与长远的统一。

  关于继承与创新

  唯物辩证法认为,继承与创新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最高境界是创新;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循环往复,促进了事物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对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为我们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必须高度重视继承。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讲,一些好的传统、经验、做法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习近平同志在井冈山调研考察时指出,革命先辈们的红色基因一定要传承好,一代一代传下去。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把继承与创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要继承就不能创新,创新就要另起炉灶。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必须加以破除。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不能很好地继承传统、不能从优良传统中找到未来发展基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片面夸大中华传统文化的消极面,甚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挞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垒起一堵墙。事实上,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根脉。我们对其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必须大力倡导创新。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原因也在于创新不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创新放在新发展理念之首,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不竭动力。目前,海南正在以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创新既是要求又是责任,必须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创新贯彻到做好工作的各方面、推动发展的全过程。要做创新的带头人、行动者,遇到矛盾迎难而上,以创新办法寻求化解矛盾的“钥匙”;遇到复杂局面大胆探索,以创新思路萃取化繁为简的“良方”;遇到瓶颈制约敢闯敢试,以创新举措打开实现突破的“锦囊”。要做创新的呵护人、推动者,满腔热情地鼓励创新,满心欢喜地发现创新,满怀信心地培育创新。对上级的创新政策要积极领会、坚决执行,对下级的创新点子要多多点赞、决不压制,对左邻右舍的创新做法要虚心学习、认真借鉴,对前任的创新成果要理解尊重、不“翻烙饼”,对后任的创新思路要包容大度、给予支持。

  (作者为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