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互联网域名管理权被正式从美国政府手中移交给非营利性机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美国政府掌控互联网域名管理近20年的历史宣告终结。尽管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这被视为全球互联网管理领域的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互联网管理正从美国占绝对主导向更为开放的共治模式演进。
全球互联网治理,后来者渴望发声
互联网发源于美国,锋芒初现于西方国家,但后来者奋起直追,其中以我国为代表的诸多国家和地区更是实现了反超,在用户规模和使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全面提升,大踏步迈进了信息社会。根据联合国宽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9月15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以7.21亿网民数雄居全球互联网市场首位,而另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按照国际电信联盟此前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60%的世界人口都将上网,届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网民比例将占65%。
显然,这种全球大范围、跨越式发展的态势让代表全球多数人利益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声欲望日渐强烈,更深度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渴望空前高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网络强国战略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事实上,此类表态并非首次。在去年底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特别指出,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表态有着深刻的背景。在互联网治理方面,近20年来形成的以美国为主导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始终缺少传递自身声音的机会。之前多年,国际社会一直就移交互联网管理权向美国施压,但始终没有明显进展。2012年举行的国际电信世界大会,完成了自1988年以来对《国际电信规则》的首次修订。当时恰逢互联网大发展,在新的《规则》中加入互联网相关释义是最为迫切的议题之一。但由于美国阵营担忧在互联网管理权问题上被“逼宫”,“互联网”一词竟一度成为会场禁忌。国与国、阵营与阵营间在互联网问题上的冲突与对抗令人咋舌。事实上,对于本月初美国移交互联网域名管理权,为数不少的观点认为是2013年“斯诺登事件”曝光后,美国政府为平息国际社会的愤怒所做的妥协之举。
变革呼声空前,中国应未雨绸缪
不管怎样,美国政府此番“交权”对国际互联网治理确实具有积极意义,将推动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国际化的进程,有利于弥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但这只是一小步。要让互联网管理方权衡考虑各方需求,共建和谐网络空间,急需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应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由大家商量着办,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作用,不搞单边主义,不搞一方主导或由几方凑在一起说了算。各国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研究制定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使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可以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乌镇讲话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国最高领导人就网络空间治理的罕有表态,将中国声音清晰地传递了出去。这一“中国方案”体现了一个网络大国的战略视野和开放合作的胸怀,方案掷地有声,道出了大多数国家对于全球互联网治理结构改革的心声,获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
当前,网络已经被视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主战场。这种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而强大的话语权离不开自身强大的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9日的讲话中提到了6个加快,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被列为最后一项,但也可以说是终极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前面5个方面的铺垫和积累。且不论美国此次移交互联网域名管理权出于何种考量,但至少国际社会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全球互联网治理结构需要重塑,全球互联网有望开启共享共治时代。趁此机会,我国应加快在技术方面突破,补足产业短板,储备互联网人才,提升参与制定规则的能力,推动国际合作,为日后获得更大的网络空间话语权、在网络空间有更大作为做好充分准备,夯实基础。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