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测莫沦为形式主义

2016年10月11日 07:48   来源:红网   

  近日,天津一所高校在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前,要求学生签订学校免责协议书,引起学生不满和舆论波澜。这起事件给外界留下了几个巨大的问号——学生参加体质测试竟成了高危行为?现在的体质测试是不是已经偏离了它的初衷?学校又该如何让体质测试真正发挥督促学生加强身体锻炼的本意呢?(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经媒体报道后,涉事高校已经取消了与学生签订体质测试免责协议的决定,但大学生体测要签“生死状”背后的乱象,仍然值得警惕与反省。

  免责“生死状”的横空出世,之所以惊诧和燃爆舆论,广遭社会诟病,是因为高校将并非难事一桩的大学生体测视为“高危行为”,想方设法回避转嫁自身风险和责任,让一项旨在唤起学生运动热情、塑造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生体质的良好政策,在施行过程中严重变形走样,违背了道德与法律,暴露了高校教育主体责任意识的薄弱和对教育部“学生体质测试”制度的认识不清、执行不力。

  与貌似严肃对待、高度重视学生体测的“生死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高校学生体质测试过程中的弄虚作假之风盛行。 不少学生雇人有偿“代测”或互相帮忙代测自己擅长项目,但监测老师“不太较真”、形同虚设,事实上已很难发挥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作用,但很多学校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采取应对措施,而是得过且过,甚至任之由之。

  惶惶然将大学生体测视为“高危行为”,忽视、放任“代测”等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凸显大学生体测过程中的乱象,无疑都背离了“学生体质测试”制度的本意,这其中固然有部分学生自身的问题和责任,但说到底,根本上还是高校监管意识、主体责任的疏忽淡薄所致,对教育部推行“学生体质测试”制度被动应付,匆匆完成上级“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得学生体测过程中乱象纷呈,自以为既能应付完成上级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减免可能的风险责任,但这样的“如意算盘”,也让“学生体质测试”在推行中沦为走形式。

  学生体测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在于养成学生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就要求切实抓好高校体育活动的常规建设,注重每一节体育课,塑造学校的体育氛围、体育文化。而不是为了体测而体测,为了形式而形式,把完成学生体质测试当成是校园体育的目的和重点,成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那就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让学生体会不到体育活动本身的自由和快乐,感觉像被“绑架着”参加体质测试,那始终会在“学生不锻炼,体质不提高”的泥潭中打转。

  文/符向军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