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推动包容性增长

2016年09月07日 09:37   来源:人民日报   王义桅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因此出现波折,甚至出现了反全球化思潮。据统计,2008年以来,G20成员共推出3500多项保护主义政策,其中80%以上仍在执行。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成为至关重要的全球治理议题。

  在危机压力下,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投资实体经济而非制造金融泡沫,也成为国际共识。但是,这种内顾倾向明显的竞争策略,缺乏足够的国际合作空间,因而也无力充当世界经济的引擎。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事实上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非常可行且有影响的国际合作倡议,引领了振兴国际和区域合作的大方向。

  世界经济持续疲软,尤其需要一种稳中求进的经济全球化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恰好具有这样的特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满足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将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中国主张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的理念中,还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包容性上。按之前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的标准,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国家很难获贷款。亚投行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许多合作壁垒和附带条件限制,让乌兹别克斯坦有机会通过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培育市场经济环境。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度和成果总体上超出预期。

  “一带一路”的成功,从根本上讲,在于它有助于解决紧迫的时代矛盾,并从长远上呼应人类重大关切。当前,世界公共产品供给缺口日益扩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正好切中要害,体现了大多数国家的呼声。亚投行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预计未来十年,亚洲基础设施有8万亿美元的巨大缺口。而根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世界上还有11亿人没有用上电,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任重道远。世界日益增长的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也是它受到世界范围欢迎的根本原因。国外研究机构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新增30亿中产阶级。有国际人士评价,“‘一带一路’可成为人类最伟大倡议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其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超越一战殖民体系、二战联盟体系,引领着21世纪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它旨在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补全球化短板,推动世界经济从“部分全球化”到“包容性全球化”方向发展,更体现了崛起中国的全球担当。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