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克服世界市场失灵

2016年09月07日 09:38   来源:人民日报   桑百川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我国和沿线各国人民,需要深化对“一带一路”建设现实意义的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世界意义,是有助于克服世界市场失灵。

  世界市场失灵的存在制约世界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就指出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矛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导致垄断,垄断会破坏市场机制的功能,降低效率;私人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愿意投资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使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资本家无节制地追求利润,疯狂掠夺资源、破坏环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还必然导致贫富分化,无法实现社会公平,使社会福利总水平下降,激化社会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加剧,必然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国民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无法实现持续稳定发展。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思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缺陷,承认存在“市场失灵”,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存在效率、公平、稳定等方面的缺陷,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无法弥补这一缺陷。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了市场失灵理论,认为不仅在一个国家内部市场机制自发配置资源存在市场失灵,而且在世界市场上同样存在市场失灵,仅靠世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许多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自发作用的矛盾始终存在,主要表现如下:

  世界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但是,各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劳工标准、外汇转移和资本流动等领域差别性的、错综复杂的制度和政策,阻碍了世界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各国文化存在差异性,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如果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同样会妨碍世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制约国际经济合作,降低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跨国公司垄断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上,金融寡头和跨国公司具有技术、资本规模上的优势,掌握着国际定价权,世界市场价格并不能灵敏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金融寡头和跨国公司的存在成为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其自身也存在着高昂的退出成本,企业并不能自由进出国际市场。因此,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金融寡头和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阻碍着世界经济技术进步,影响全球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全球福利水平。

  世界市场公共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跨国公司主导着经济全球化,却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收费困难,提供公共产品无法获得正常收益,不符合跨国公司在全球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发达国家在努力帮助本国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着力点不在于为其他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如果东道国自身经济实力弱、本国不能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那么,公共产品供给就无法满足需求,就会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

  出现越来越多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如全球气候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无论环境、资源问题,还是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问题,都具有外部性,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支付高昂成本,但受益者却是所有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少数企业从污染和破坏环境中获利,其恶果却由全人类承受;掠夺性地开发资源可以获得高额收益,却威胁着资源可持续利用。靠市场机制自发配置资源,无法解决这些外部性问题。

  世界市场无法自发实现公平和稳定发展。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占有主导地位。虽然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求,但其主旨仍然是维护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不平等的竞争,结果造成南北差距巨大甚至两极分化,难以实现世界公平。此外,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及其金融寡头控制着全球金融市场,向世界输出“有毒”的金融产品,其国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很快衍生为世界性的危机,加剧了全球经济波动,冲击着世界经济的稳定性,各国无法独善其身,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克服世界市场失灵

  解决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失灵的矛盾,弥补世界市场缺陷,需要协调世界市场“看不见的手”和各国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既要使世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世界资源的直接配置,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又要更好发挥各国政府作用,弥补世界市场缺陷,克服世界市场失灵,而非一味强调世界市场自由化。只有形成世界市场作用和各国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才能更好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以共享、互利、包容、开放等理念,加强与世界相关国家合作,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让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红利,完善世界市场功能,解决世界市场垄断问题,促进落后国家经济开放开发,缩小各国发展差距,为克服世界市场失灵贡献中国力量。

  有助于缓解世界市场垄断问题。一是打破国际市场金融垄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弥补既有金融市场缺陷,缓解国际金融机构被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不能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庞大资金需求的矛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多地使用本币作为结算货币,不仅具有高效、安全、节约成本等优势,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干扰和影响,降低汇率剧烈波动的风险。二是打破世界市场技术垄断。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的优质产能。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输送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动其技术进步,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和经济内生发展能力,将有效缓解国际先进技术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

  有助于完善世界市场机制。“一带一路”建设强调经贸规则的互联互通,倡导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考虑各国的主张和诉求,以灵活务实的方法兼顾各国利益、解决各国矛盾,通过贸易投资政策的协调和规章制度改革,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物流等便利化,有利于完善世界市场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世界市场效率,拉动相关国家经济增长。此外,“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加强人文交流,实现人员交往的“互联互通”。广泛的人文交流与合作,能增进各国文化的相互认同,增强各国间的互信,消除因隔阂而产生的国际经济合作的人为阻碍和对市场的人为分割,促进世界市场良性发展。

  有助于增加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亚投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融资渠道,能建设、维护和更新高质量的公路、铁路、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促进海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航空互联互通的效率和安全性,改善电力设施、增加能源供给,加强信息共享、改善通信技术、缩小数字鸿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合作,能增加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缓解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打通国际贸易通道,消除设施阻塞,提升沿线国家贸易能力。

  有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建立应对区域内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国际合作机制,在防灾减灾、防治疾病、应对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解决外部性问题。例如,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中国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共同发展。

  有助于缩小世界贫富差距。“一带一路”建设强调相关国家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在开放合作中带动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增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获利能力;通过建立新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改善国际金融秩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供融资平台,助力其经济发展;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优质产能和先进生产技术转移给“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国家;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通过扩大双边贸易、投资合作,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升国民收入和福利水平,帮助其提振经济,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