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海外也不断制造出诸如“一带一路”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过剩产能威胁论、地缘政治冲突论、文明冲突论、国际秩序另起炉灶论、中国模式输出论、经济帝国主义论、生态习俗破坏论、朝贡体系复活论、分而治之论、黄祸论等等。
海外炒作的形形色色的“一带一路”威胁论反过来提醒我们,“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要超越国家利益层面,扎实推进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之道,不只是加强相互了解,更在于创造共同历史记忆、共同身份、共同的辉煌。
唤醒共同记忆。19世纪中叶,英俄等欧洲列强首先对中国西部边疆实行蚕食政策,掀起了一股以地理考察为名的探险热,在以后半个世纪中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出现一系列所谓中国文明根在西方的“新发现”。背后折射的更深层问题是,欧洲人或者欧洲学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因为中华文明唯独未被西方征服,足以动摇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的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
为此,丝绸之路的复兴,也就是告别“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都是前欧洲殖民地,其博物馆、历史文化多靠宗主国以及现在的西方国家建设和书写。这使得这些国家即便是中国的邻居,其民众与西方的心理竟然更近!我们不是与西方打交道,而是与一个西化的世界打交道!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就是要唤醒这些民众,回到共同历史记忆。“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考古学者、艺术人士等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他们唤醒丝绸之路历史记忆,塑造共同的回忆。中国敦煌莫高窟经验可帮助沿线国家保护、修复其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应帮助沿线国家阐述其历史,告别西方殖民遗产和中心论情结,塑造共同的丝路历史记忆。
重塑共同身份。我们不是一个个近代西方赋予的民族国家,而是丝路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不是大国崛起,是文明的共同复兴。走出近代,告别西方中心论,就应寄希望于塑造共同身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三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塑造沿线国家共同身份,从古代的丝路人到今天“一带一路”人,超越国家与民族隔阂,着眼于整体身份建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造共同未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德国人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在《丝绸之路》一书中也如是说。
的确,“一带一路”的名与实都在博古通今、引领未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引领共同的文明复兴和未来发展。只有将各自的未来铆在一起,才能同心共建一带一路,共同迎接“一带一路”时代美好明天。从大历史看“一带一路”,就是以丝路精神、命运共同体确立人类道义制高点。
总之,“一带一路”呼唤公共外交转型:从我到我们,从国家层面到共同层面。这“三共”才是破解中国威胁论、“一带一路”威胁论之道。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近著《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