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治回避人民群众的“病”

2016年09月01日 08: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刘洪波

  我们应当明确地说,社会需要重建对人民和人民性的坚持,干部需要按“人民公仆”而非“政坛精英”来定位,“为人民服务”需要直接的体现而非通过GDP、增长率等数据来折算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多看群众表情》,批评一些干部“习惯性地把领导点头当劲头,有意无意置群众的需求于不顾,更有甚者动辄对群众吹胡子瞪眼睛”,希望他们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时“从骨子里扭转和改变过来”。

  坏的作风能够“习惯性地”表现,这本身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干部管理问题。任何事情,形成习惯,都非一日之功。干部管理不严,干部管理中不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久之下,便会使干部习惯性地置群众需求于不顾,甚至对群众吹胡子瞪眼睛。

  从骨子里扭转和改变这种习惯,一方面需要在干部中养正气,另一方面尤其要有一种机制,使“坏习惯”不能在干部管理中被忽视或放纵。各地各级正在开展的换届工作,特别强调防止“带病提拔”,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制度规定得很全面,很具体,必须对号入座。

  相当多的人,对什么是干部身上的“病”,在理解上可能还有欠全面准确。例如,很多人心目中,干部的“病”,似乎只有两种,一种是贪,一种是色;只要不装错口袋不上错床,似乎就没“病”了。但按照党纪处分条例,纪律至少有六种,政治纪律首当其冲,群众纪律也是一类。不看群众表情,不顾群众感受,至少是“亚健康”;而对群众冷暖不关心,甚至对群众耍态度,应该就是“病”了。“亚健康”要提醒,要改进;“病”就要治,不予提拔,不使其担当更大责任,就是一种治。

  现在有一种现象,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不要说从骨子里有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路线,就是说话都基本不使用“群众”二字,往往遇到这两个字都要刻意绕开。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中,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本来是堂堂正正的,刻意回避这些话语,实际上就是对“人民性”失去了内心里的坚持。

  当“人民”和“群众”都不再出现在日常话语中时,要说一个干部还有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路线,是令人怀疑的。当“坚持人民性”不再被视为一种政治正当时,群众就不再是真正的英雄,而被降低为“乌合之众”来看待,不再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对群众就会内心里鄙视和厌烦。这样的人,不仅不得“带病提拔”,还应当从现有的位置上拿下。

  我们应当明确地说,社会需要重建对人民和人民性的坚持,干部需要按“人民公仆”而非“政坛精英”来定位,“为人民服务”需要直接的体现而非通过GDP、增长率等数据来折算。这样,人民群众才能真正站立在政治舞台的中心。

  (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