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发生在长沙的事:抢了个长途的滴滴预约单,出租车司机提前1小时到高铁站,排队进站等客,可到了预约的时间,本以为要上车的乘客说“不坐了,有车来接”;客户取消了一个订单,司机打来电话诉苦,索要补偿,协商未果后,客户被司机用软件恶意骚扰,3天被骚扰487次。(8月25日《潇湘晨报》)
区别于以往发生在网约车服务中骚扰与被骚扰情形,这个新闻中的司机与客人之间,很难在对错之间下个结论。不过,随着网约车的进一步发展,类似冲突恐怕还会发生。对司机来说,提前候客,却等来了爽约,想索赔也不能如愿;对客人来说,取消订单,实在非个人故意,却惹来连续多天的骚扰。任谁遇到这样的事,恐怕都不会有什么好心情。
不过,再细细想来,无论是对哪一方来说,遇到类似这样的事,实在没必要弄得如此不可开交,从最一开始,就是一桩打车爽约的事。此番大动干戈,其实就是个“小事变大,大事化小”的冲突过程。而这一切,如果在一开始,彼此双方能够多一点规则意识,这样的冲突应是大可避免的。
对司机来说,在遭遇客户爽约后,即便是再有情绪,也不采取这种私下处理的方式,而是选择向平台公司报告,不说他的所有诉求都能够得到实现,至少不至于弄得后来那般尴尬。在与客户遇到冲突,及时选择向公司客服报告,应是最基本的规则。而对客人来说,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爽约,而且还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表达歉意,并积极配合对方寻求规则范围内的补救,也应该成为自己的规则自觉。
在规则范围内,并非要让一方去无原则妥协,规则的意义正是在于以相对公平、合理的处理方式,化解冲突,实现双方的利益平衡。这种平衡的实现,需以平等对话为姿态,以规则意识为逻辑,以公序良俗为观照。
当然,作为第三方的网约车平台,在规则厘定上,也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毕竟,对于出租车的订单来说,正常情况下,乘客临时取消订单,司机确实应获得相应的补贴,如何获得,以及补贴标准如何设定,这就是规则范围内的事。
此外,规避客户被“骚扰”,同样也需要平台方面做出技术上的改进。据悉,滴滴公司正在逐步推出号码保护功能,司机、乘客双方都无需公开手机号码。双方联系时,只会显示一组固定的虚拟号码,订单结束一小时后,这个号码就会失效。这种隐私保护,将会避免双方出现“骚扰”的情况。
当规则越来越完善,规则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冲突相应地减少。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