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巴士、爱心斑马线、学生专用通道、彩色防滑路面、创意涂鸦墙……小朋友们的上学之路将更加安全而温情。8月17日,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对10所长沙市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小学周边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公示,将儿童的需求和权利纳入城市规划设计重要一环。(8月18日《湖南日报》)
城市之所以美好,乃是在于让所有人都能有真实的获得感,或者说,在于城市的人情味。当“儿童友好”成为一个城市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内容,除了释放出浓浓的政策善意,本身也是对城市整体生活环境的更高目标追求。
未来的上学之路,孩子们将领略什么样的风景,将感受什么样的友好,那些公示图中,足以盛放所有的憧憬和想象。不过,与这些美好远景相比,更让人们有所触动的,是这些设计图中从一开始便释放出的好意。
有一个这样的细节——为了让规划更加切实可行,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注重“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并和学校老师协调合作”。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官民互动,如果说寻求学校美术老师的协调合作,是从专业层面获得技术支持;那么,当我们的设计者俯身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时,至少折射出我们对“儿童友好”中孩子主体地位的尊重。
我们从来不缺对孩子施以保护的努力,但是,在大多数时候,所有的保护其实是建立在大人认知的基础上,当然,从科学、理性层面讲,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如果把孩子当做“无知”的附属品,没有真正走近孩子去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再大的诚意和善意,恐怕也还是有缺憾的。毕竟,在“儿童友好”的城市精神内容中,最本核的乃是在于“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
在联合国相关机构对“儿童友好城市”的定义中,重点设定了九个方面的框架,分别是儿童公共参与、法律支持框架、全市范围内的儿童政策、每一项儿童权利和对应机制、儿童评估与评价、儿童财政预算、定期全市儿童状况报告、大力宣传儿童权利、为儿童开辟独立的宣传板块。无论是哪个方面,没有倾听式尊重,所谓“儿童友好”,都是奢谈。
于此而言,“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