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酝酿了8个多月之后,8月11日,《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炉,让众多“北漂”们看到了拿到北京户口的希望。随着北京《管理办法》的出台,至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市区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均已提出或实施各自的积分落户指标体系。换言之,积分落户已成为国内几个超大城市的“标配”。
积分落户制,旨在“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大前提下,为有序引导外来人员落户北京提供设置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标准和条件”,其内在逻辑在于,当城市发展不得不面对资源有限的掣肘,从可持续性发展考量,既要打开外地人融入的口子,也要设置门槛实现人力资源分流。
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建立积分落户制,这也是实现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便有对“积分落户”予以肯定。从此次北上广深津针对积分落户出台的内容来看,各地在基本指标设计上可谓大同小异,不过,在标准上,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正如媒体所观察到的,北京更重学历,上海更重贡献。
积分落户的制度价值,不仅仅在于户籍制度设计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从这五地“积分落户”的规则内容看,那些细化、量化的指标,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进城”路径依赖,也为社会治理的开放性、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厘定了颇具现代特色的城市经营范式。于此,这种“旨在打破某些壁垒、面向治理开放性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从更宏大的层面打量,积分落户的最终价值,应该是实现更大范围的平权,让所有身处城市之中的人,在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方面,不因户籍之差,存在明显差别,让所有人的生活更美好,这也是现代城市的魅力所在。
由此再来打量积分落户制,更客观、理性的表情或许是“谨慎的乐观”。从此前各地的制度实施情况来看,各地试水积极,但大都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媒体报道,2013年至2014年通过积分制得到广州户口的人数仅为六千人,而在上海,即便是居住证,在近十年时间里,获得此证的非户籍人口也只有整体规模的十分之一。从积分指标内容来看,在总体规模有所控制外,精英导向也越趋明显。
当然,无论是规模控制还是精英导向,并非不能理解,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在落户人口有限的情况,更能体现城市温度和人性的,在于对非户籍人口、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公共关怀上。换句话说,在积分落户之外,同样需要积极发力的,是降低基础服务的门槛,给更亲民的“居住证”赋能,让积分落户与居住赋能,形成城市公共服务与福利的双重入口,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集体愿景。(高亚洲)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