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变身“烧钱族”,过度消费该降温了

2016年08月26日 07:55   来源:红网   于海新

  又是一年开学季,望子成龙的父母带着孩子奋战在各大商场,为准大学生们打点开学“行囊”。商家怎肯放过这个吸金的绝佳时机,各出奇招,推出各种“暑期大礼包”。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准大学生的选购重点,有的学生仅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三件套就花去父亲三个月工资,家长直呼吃不消:“上个大学简直就是在烧钱。”

  不得不说,面对寒窗十二年的孩子,不少家长出手真是阔绰,“一掷万金”甚至数万金,毫不手软。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的入学“标配”。据调查显示,上学前购买开学用品花费额在1万元-3万元的家庭占56%,3万元-5万元的家庭占42%,5万元以上的占2%,而据统计,2015年全国309个被调查城市的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市,月工资平均值为7214元,而最低的城市不足3000元,难怪家长吃不消。

  其实,购买什么样的开学用品是每个家庭的自由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为孩子购置好一些的“标配”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学生受虚荣心驱使,盲目跟风,过度热衷品牌,而家长在一味满足孩子膨胀的消费欲望的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消费是否合理,甚至有的家长“打肿脸充胖子”,为了配齐孩子行头,不惜“放血”。这样的“过度消费”说到底,还是学生畸形的消费观和家长错位的教育观在作怪,这种“过度消费”是时候降降温了。

  作为学生,一是要做到分清主次、不盲目攀比。很多学生认为到大学之后就自由了,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其实大学仍是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要分清主次,以学为主,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他人,不要形成盲从心理;二是学生要学会张弛有度、合理消费。所谓合理,就是要充分考虑家庭条件,花钱时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三是要确立目标、长远规划。进入大学不是最终目的,大学只是步入职业生涯的加油站,学生需要全面审视自己,着眼于今后长远的发展,规划自己的未来。

  作为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错位的教育观念。虽然消费的主体是孩子,但追本溯源,是谁影响了孩子的消费观?首先家长要走出溺爱孩子的漩涡。诚然,为了孩子,家长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其心可悯,其行可哀,有的家长甚至三年不买衣服,却在为孩子购买开学用品时下血本,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处处感觉到自己的特殊,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其次,学生的消费理念和理财观念尚未成熟,家长有义务引领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大学是孩子独自走出家门面临的第一课,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不追求名牌,培养他乐观、豁达、自信、自强的心态,而不是只给他一个“金玉其外”的华丽空壳。

  给“过度消费”降温,家长和孩子缺一不可。在“后高考经济”悄然兴起的环境下,学生和家长在这股消费浪潮中保持一股定力的确不易,但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秉承量力而行的原则,该出手时出手,该放手时也别强求,让学生“轻装上阵”,也许更好。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