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学由己不由人

2016年08月09日 10:17   来源:人民日报   沐 沂

  想以一种悠游的姿态,去获取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恐怕是缘木求鱼。那些让你一笑了之的文章,大部分很难与你的生命发生长久的关系,更别说去构建你强大的“小宇宙”

  让6岁的儿子练写字,他不耐烦,我趁机教育:“要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儿子抬起头,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学习才不是快乐的事呢!”

  我知道,小孩从来不可小觑,他们似乎具备一种天性的直觉,往往有一语道破的本事。所以,儿子这次可能又是对的——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近些年来,大概是对应试教育的逆向思维,社会普遍信仰一种所谓快乐教育的理念,倡导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最好在游戏中就把知识都学了。应该说,愿望和初衷是好的,但进入实操层面却寸步难行。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为了践行快乐教学,中小学使劲减负,可减掉的负呢,统统留到了课后,移到了家长身上。

  看来学习要想快乐有点难,至少现有的教育模式或者方法还难以实现。道理不难懂,从逻辑上讲,并不是学习本身有多快乐,而是学习的成果会让人快乐。比如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门技术,或者经过钻研悟透了一番道理,这种了然于胸的通透,的确让人喜不自胜。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番苦功后终于想通了问题的关键,走在路上都抑制不住呐喊的冲动。

  但学习的过程呢,显然是痛苦要多一些。这一点古人言之凿凿:学习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头悬梁、锥刺股”,要“子不学,断机杼”。所以,读书人历来是要苦读、攻读的。何者为苦?何者为攻?就是要经历痛苦的积累和精进的思索,才可能迎来那令人兴奋的一丝光亮。

  很多时候,快乐其实是陷阱,它会在不经意间让你放弃担当和奋进。就像时下流行的一个词儿:“悦读”,新媒体狂飙突进,眼球经济如火如荼,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欢乐怎么写。花样翻新归结于一个关键词:用户体验——人家把你当用户,你把这种阅读当消费就对了,怕的就是读了几篇微信文章,就乐呵呵地想:“我今天又学习了。”

  碎片化阅读,顾名思义,不成体系的阅读。要知道,知识成了体系才有生发出思想和智慧的可能,也才能真正显示出它改造现实的力量。想以一种悠游的姿态,去获取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恐怕是缘木求鱼。那些让你一笑了之的文章,大部分很难与你的生命发生长久的关系,更别说去构建你强大的“小宇宙”。

  既然学习是痛苦的,干吗还要自讨苦吃?上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曾反复提点了四个字:“为己之学”。儒家遵循的四个字,曾经完美解决了古代学人的学习动力和目的问题,于今天仍大有裨益。它启迪我们,别把学习外在化了,为了谈资去学,为了考证去学,为了当官去学,这些都不“究竟”,也难长久,而且很容易陷入工具理性的漩涡;而如果把学习当作内化的需求,为了智慧的增长、德性的磨砺、生命层级的跃升而学,这样便接通了源头活水,学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过程。

  如此,则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你时刻保持新鲜的心灵,去观照世界的奥秘和自己的内心。当学习成为普遍的追求,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将为之一振,持之以恒,就能涵养一种清新向上、刚健有为的时代气质。

  为学由己不由人。拂去书架上的灰尘和拭去心灵的尘埃同样重要,所以,行动起来吧。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青年:激扬中华复兴的能量    2016年07月22日
  • ·青年,铭记跨越时空的初心    2016年07月08日
  • ·青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2016年07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