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的社会里,不该有“外地人”

2016年08月09日 07:06   来源:红网   张定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之后,各地细则成为关注焦点。舆论普遍认为,在中央肯定网约车合法、鼓励共享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约车前景更多看地方如何执行。近日有传言说,北京的落地细则将禁止外地车辆和非本地户籍人口从事网约车。北京市交通委在回应这一传言时也表态模糊,称“还在研究商讨阶段”。(8月8日中国广播网)

  这样的传言,已经在从事网约车的司机圈中炸开了锅。一则是,网约车新政以来,人们对政府将网约车合法化的举措,抱以非常乐观的态度,认为网约车合法化是政府适应时代变化所做出的公共管理的更新与进步,与此同时,滴滴收购Uber中国,更是市场对政府及时更新管理举措的积极回应。

  二则,业已适应了网约车使用习惯的人们,都认为网约车无论自身如何发展或者市场如何监管,都不能背离网约车作为互联网产业的基本精神,那就是开放。在开放的互联网社会里,每个人都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的竞争和建设,每个人都没有传统社会中的身份界定,在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外地人”。

  然而,北京禁止外地车辆和非本地户籍人口从事网约车的细则,却又让传统社会中本身就被诟病的户籍制度,再一次如幽灵一般,出现在了互联网约车行业里,并且将可能作为至关重要的一条规则,限制网约车的发展。

  尤其是北京,作为中国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窗口,更应当在相应的管理举措中,践行互联网社会的基本精神和规则,不应当人为制造阻碍网约车等社会前行的因素。因为在北京过去的无数次发展中,哪里少了“外地人”的身影,如今的北京街头,除了一纸户籍外,哪里能分得清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事实上,也就是为北京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外地人群体中,有大量的人在专职或兼职从事网约车服务,如果通过陈腐的户籍制度一刀切,让这些人无法在北京从事网约车服务,无异于变相剥夺了这些人的就业和收入来源,增加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摩擦,人为制造不稳定因素。作为首都,不应率先做出这样的“榜样”,作为首都,不能让别人认为,需要做贡献的时候就可以容纳外地人,而其他时候就想尽办法排挤外地人。

  当然,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小题大做,毕竟这只是一条未经落地的传言。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传言背后,总免不了有些被一些人认为是“捕风捉影”的事实,比如网约车新政出台后,对私家车能否参与网约车运营,有这样的规定,只有同时拿到网约车平台、车辆、司机三大主体的牌照,网约车才能合法上路。很多人因为网约车合法的进步忽略掉了网约车合法的门槛——网约车平台可以在公司注册地拿牌照全国运营,但车辆和司机需要在本地拿牌照。

  这当中,户籍成了界定“本地”的最便捷路径,于是也就有了北京拒绝外地籍司机和外地车牌从事网约车的传言。但所有人也明白,作为切割社会的户籍,不能成为公共管理的万能工具,而且遵照中央改革精神,户籍正在与社会各方面管理逐步脱钩,正在通过改革弱化户籍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所以更不应当用户籍来制约互联网约车这一新兴共享经济的行业发展。

  于是,当北京市交通委回应这一传言所表示“还在研究商讨阶段”时,我们希望,北京市交通委能够通过科学审慎的态度,不要让这条传言成为最终的事实。毕竟,网约车新政的目的,也只是在于通过目前的准入审核机制和相应的监管措施,保证网约车司机与乘客的安全性,保证网约车行业的规范发展,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与是否是北京户籍,没有任何必要的关系和正当的理由。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