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吐槽前公司,被诉真不冤

2016年08月04日 07:13   来源:红网   杨忠信

  将个人相关言论在“朋友圈”发布,是当前年轻人十分热衷的表达方式,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也可能惹上官司。成都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前员工陈某就是一例。记者8月2日从成都市金牛区法院获悉,该装饰公司以其名誉权受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陈某被判败诉。(8月3日 《四川日报》)

  一起关于名誉权侵权的民事案件,起因是离职员工将饱含血泪控诉的《辞职报告》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就因了逞一时口舌之快,这名员工被公司诉至法庭,最终被法院判定败诉,责成其为前公司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女孩或有意或无意的牢骚抱怨之举,竟为其惹来官司,虽未被判令经济赔偿,但恶气出不成反丢自己面子的结果,恐也早不在她意料之中。相信不止这个女孩,许多读者也一样,认为此类案件是不是属于小题大做?当然不是,虽然网络微时代有太多出言不逊的人仍然我行我素,不是说他们的行为构不成侵权,而是被侵权的对方没去和你较这个真儿,如果板起面孔恐怕结果与上述案件类似。

  判决的结果并没有对女孩不公,事实上她在微信圈的文字的的确确对前公司的名誉构成了一定的诋毁。也许,在她看来,微信朋友圈只是自己的“后花园”,自己书写不满和愤恨并没有什么不妥。其实,微信朋友圈哪里是什么“后花园”,而是“堂前地”,圈里的朋友皆可以驻足、欣赏、品头论足乃至复制转载。她个人偏激的、片面的一家之言,可能会被传播、放大到她想象不到的程度。女孩之错,错在她的思维滞后于时代的步伐,身处微时代的人们需要新思维来充实和武装自己。

  文明是微时代新思维的底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世代传承,谨言慎行是文明的要义之一。在微时代,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动一动手指、点击一下语音,网络那一端的人便能即刻见得到你的文字、辨识得清你的声音。偶有情绪和怨气,我们都不难理解,但如果将情绪不加控制地进行宣泄,通过辱骂等难听的字眼进行表述的话,那么非但不能引起别人同仇敌忾的共鸣,相反或许会令自己在朋友们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理性是微时代新思维的内涵。波普说过这样一句话,欲望是暴风雨,理性是罗盘。在微时代人们离不开理性思维,拿案例中的女孩来讲,假使她的行为能受理性思维的控制,她也不会惹上官司了。如果公司存在不正当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是存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问题,她完全可以通过仲裁乃至起诉的途径去寻求解决,合理又合法的方式何乐而不为?

  法制是微时代新思维的指针。 近几年,人们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思维也在逐渐养成,但微时代对人们的法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近一两年,因为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信息发布而引发的案件不在少数,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微时代信息传播快捷,一不留神可能就会覆水难收,这就要求我们动手之前先动脑,做到三思而后行。否则,一旦逾越法律底线,那么自己难辞其咎。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