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俞丽拿的“不传”想到老舍的“不改”

2016年07月27日 09:31   来源:解放日报   凌河

  一曲 《梁祝》,多么隽永,多么悠长。但是悠长的《梁祝》差一点被“改短”,这是我们从上周的“上海观察”上才知道的——

  周恩来总理素喜 《梁祝》,每来上海陪同外宾,都要点这首中国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他还指出了唱片封面将“俞丽拿”误印成“俞丽娜”呢!

  但是有一次陪同外国元首在上海再听《梁祝》,一曲终了之时,周总理却径直离开主桌,把俞丽拿叫了过来,“小俞,跟你商量个事。我觉得《梁祝》太长了一点,你和两位作曲家去说一下,能不能改短一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供你们参考”。

  俞丽拿心里七上八下,她认为《梁祝》已深入人心,是个定型作品,但总理提了这样的意见,如果回到学校一传达,肯定从上到下要落实,于是并没有跟作曲者陈钢与何占豪说。

  几个月后,周总理又来上海,再听《梁祝》还是那一曲未“改短”的原曲,便直截了当地对俞丽拿说:“你们没改嘛,《梁祝》 还是那么长?”见俞丽拿不作声,总理沉吟了一下,笑着挥了挥手,大声说:“我不能苛求艺术家,能不能改,由你们自己决定吧!”此后,总理再也没提这件事,尽管他又多次入神地听过《梁祝》……

  为什么要大段地简述这段佳话呢?因为从俞丽拿的“不传”,想到了老舍先生的“不改”——

  老舍的《茶馆》,北京人艺的绝活,同样那么隽永,那样悠长,但是读者诸位可知道,《茶馆》 差一点也要“大改”,而且是脱胎换骨——那是因为周总理当年看了 《茶馆》,“有完全不同的意见”,他对导演焦菊隐和主演于是之说,不赞成老舍那三幕,因为“不典型”,要按党史来,第一幕写党成立的1921年,第二幕写血腥屠杀的1927年,第三幕写抗战……然而老舍听说之后笑笑,说“不改”,因为“改了”,就不是 《茶馆》,而是话剧《东方红》啦。

  《茶馆》今天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固然因为老舍“不改”,有那么一点“操守”,但是在那个年代,《茶馆》之所以没变为党史,更是因为周总理的宽厚呵——和让俞丽拿跟作者“说一下”不同,总理那次却不让焦于两位“传达”,而是“将来有条件我自己跟老舍说”,而既然老舍“不改”,总理“也没有再找老舍”,没有再说一句话,就像告诉俞丽拿的那样,改不改,由艺术家“自己决定”!

  从俞丽拿的“不传”到老舍的“不改”,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情——如果当年总理,把他“仅供参考”的“个人意见”当成一言乾坤,而且事涉领导的“尊严”甚至“权威性”的象征,面对俞丽拿们的“不传达”和老舍的“笑笑”,提高到对党对组织的“态度”的惊人高度,如果当时陆定一、周扬主持的“有关部门”,一闻总理“完全不同”的意见和对于“太长了一些”的皱眉,便立即要“层层落实”,而且“不打折扣”,那就或许没有今天悠长的《梁祝》和原汁原味的《茶馆》了,俞丽拿恐怕也不会敢于“不说”,更听不到老舍先生这位知识分子的“笑笑”啦。

  这两件事,说它轶事也好,论其佳话也罢,都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我总觉得,现在旧事重提,仍然有着其现实意义,至少可以加深我们对“双百方针”的理解,也可以对于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仅供参考”哦!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